【大紀元2012年09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樂欣慧綜合報導)在香港深圳之間的多個跨境口岸,逾萬名跨境學童每日往返香港讀書,不但苦了學生也苦了教師。有團體調查顯示,近八成教師指跨境童難教,近七成教師指與家長難以溝通。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今年7月訪問305名在北區、元朗、大埔、屯門任職的幼稚園及中、小學教師,發現79%教師均表示,教授跨境學童有困難,主因是語言障礙,有的不會廣東話,而普遍學童英語程度過低,部份學齡前兒童連26個字母也未學懂;27%的教師認為學生自理能力弱,如隨處便溺等,教師須費神照顧。
此外,69%的教師還表示,家長不便來港及中港語言差異,令家校出現溝通困難,增加教師壓力。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主任王艷冰指,三成七教師自感普通話不太流利,較少與家長接觸。另有內地家長不理教師勸喻,讓女兒在裙內穿上睡褲、絲襪,將毛巾放在衣領後等,教師須加以指正。家長常因為證件問題不能及時來港,致使一旦學生出現問題教師未能聯絡家長。
目前處理的跨境學童服務逾三分之一屬「雙非」,服務社總監張玉清表示,政府暫緩一簽多行,雙非家長只可持七日簽證留港,一旦子女發生事故,校方難以聯絡。有受訪教師亦指,個別家長不肯承擔教導子女責任,張玉清舉例說,有年輕家長將子女交託老一輩照顧後,出外玩樂搓麻將,忽略子女。
調查還發現,83%教師認為政府應增撥資源支援跨境學童較多的學校。張玉清建議政府於跨境學生較多的中小學,增聘一名駐校跨境的社工,專責處理跨境學童問題,如進行家訪及輔導工作;另建立幼稚園社工系統。她坦言,聘請新社工涉及離境、交通及保險費等問題,由於需要跨境,很少社工願意加入。她又建議,政府撥款資助非政府機構,設立跨境學童家庭支援中心、語文培訓班等。
跨境童語言障礙 英,粵均有問題
今年飆升三成跨境童的上水惠州公立學校,校長陳紹鴻表示,由於部份跨境學生以往沒有學過英文,入學時英文較弱,校方會在開學時舉辦「前測」,分辨小一學生的英文能力,並將6班小一分成大班和小班各3個,每班能力稍遜的8至10名學生歸入小班,讓教師較專注保底,「例如教師發覺學生詞彙方面較弱,就會重點教詞彙,甚至必要時教淺少少、教慢少少」,直至下次考試後,再按照學生的英文成績重新分班。
此外,由於部份學生居於內地,較少接觸廣東話,陳紹鴻稱會安排除了學術知識,跨境學童每天往返港深兩地,或遇到不少實際問題,陳說學校會專門教導小一生危機處理知識,包括認識各種過境通道、迷路和遺失證件的求助方法等。
團體建議,政府於跨境學生較多的中小學增設駐校跨境社工、建立幼稚園社工系統等,專責處理跨境學童問題,減輕教師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