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9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何伊美國馬州蓋城報導)二零一二年九月八日上午,美國農業部退休昆蟲學研究員、洪章夫博士於華府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做了一場題為「《詩經》和古畫裡的昆蟲」的演講,整個過程持續兩個小時,精彩生動、不落窠臼,令與會者深受啟發,且尤感視野大開、意猶未盡。
洪博士來自台灣屏東,畢業於中興大學昆蟲系,在美國北達科塔大學取得生物學博士學位,曾任職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他學識淵博,對古籍頗有研究,對現代科學領域也廣有涉獵。常以「胡不歸」、「何所之」筆名先後在多家期刊雜誌等發表散文和專題報導,以及學術論述等。閒暇時,尤為對《詩經》裡的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並進行相關研究。
昆蟲向來是文人墨客題詠、繪畫的題材。將昆蟲寫入詩歌的例 子,經常出現在《詩經》中。根據洪博士的研究,《詩經》中提及到的昆蟲有二十四種。在現今留存的中國歷代文人、君王和日本古代(極少)等所著典籍中,皆有諸多撰文,對《詩經》裡的昆蟲進行解讀,但說法各異,少有一致的定論。而在當代,以「昆蟲」為主題寫文章的文人更是極為罕見。
洪博士引用「詩無達詁」來表明古人的解讀並非正確。作為一名資深專業昆蟲學家,他藉由與國會圖書館建立的良好關係,得到了對方在書籍參考及信息查找等方面的極大幫助,從昆蟲學角度,以他獨特的研究視角,在近年致力於對《詩經》中的三種昆蟲進行細緻、嚴謹、客觀的研究,並著述 《古畫中的「螽斯」》、《古畫中的「絡緯」》以及《絮語古畫中的昆蟲》等昆蟲研究的副產品。 《詩經‧豳風‧七月》中「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 床下」這些文字生動形象貼切地描繪令夏秋之際昆蟲的豐富生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洪博士所專門研究的三種昆蟲即為這幾句詩句中提到的「蜉蝣」、「螽斯」、「莎雞」。
洪博士向與會者展示了大量幻燈圖片,這些圖片是他幾年來研究的寶貴結晶。通過對古人書畫表現的「蜉蝣」、「螽斯」和「絡緯」的不同解讀、以及與他在研究中的圖片和現代昆蟲學家的一些研究結論做比較,洪博士對《詩經》中這三種昆蟲給以獨到考證。此外,他還實證例舉了蝶蛾、黃蜂、胡蜂和蜜蜂之別。其中,他對「螽斯衍慶」的解讀使大家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洪博士認為,歷來對《詩經》中昆蟲的不同解讀往往源於「古畫的款識和題跋、後人依畫的內容代古人擬畫名、今人描述畫中的內容有失去作品原有題意的可能、畫家無意中『畫錯』了蟲」等情況,從而造成對不同朝代文人或君王詩畫中的昆蟲「錯把李逵當張順」的現象。
在聆聽洪博士的講解中,大家不僅領略了他的淵博學識,也同時感受到了他的謙虛、誠懇、詼諧、幽默。他那句「行文時,如果不知道鳴蟲的物種,就以『草蟲』稱之…」,以及其結語「昆蟲是寫作的好題材,行文時若能瞭解昆蟲名稱的變異,就可免生『張冠李戴』之誤。為古畫撰寫內容簡介時,最好先瞭解畫中景物和款識,考證歷來所用的畫題,並尋求專家協助確定昆蟲的物種,才能正確描述作品的內容」, 包涵了洪博士對作家們的善意提醒和尊重客觀事實的嚴謹。
(責任編輯: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