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審查中海油收購耐克森 哈珀:考慮民意和互惠

【大紀元2012年09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曾收購優尼科而失敗的中國能源巨頭中海石油(中海油)已經向加拿大政府遞交正式申請,請求批准它15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石油天然氣生產商耐克森。這將是中國最大的海外能源收購案。加拿大能源部長帕拉迪週三說,他在審查這個提案。根據加拿大投資法案,外國收購案必須被認為對加拿大帶來「淨利益」。

美聯社:中國公司加強收購海外能源資產

中海石油收購耐克森達成協議是上個月宣佈的。加拿大政府審查將歷經45天,但是可以延長30天或更久。

《美聯社》報導說,中海石油和其他中國大型國營能源公司已經加強收購美國的石油天然氣資產,作為獲取資源推動中國經濟的全球戰略的一部份。儘管經濟放緩,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在飆升。

自從中海石油幾年前試圖收購優尼科但是被美國國會出於國家安全擔心而拒絕之後,中國公司已經更小心翼翼的行動。為了顯示對加拿大利益的維護,中海石油承諾在卡爾加里建立地區總部。它也說它將保留加拿大公司的管理和項目。

帕拉迪上個月說,他將審查這個協議將如何影響投資,就業,生產和資源處理。哈珀總理和一些內閣部長也表示,加拿大公司可能因此能更好的進入中國市場。

耐克森是阿爾伯塔北部經營油砂的公司之一。耐克森在加拿大西部,墨西哥灣,北海,非洲和中東運營,它最大的儲藏在加拿大油砂。今年第二季度它平均每天生產213000桶油當量。

在中海石油提出62%的股價溢價之後,耐克森董事會批准這個收購案。

路透社:哈珀內閣內部擔憂失去對油砂控制權

《路透社》報導說,哈珀本人謹慎反對外界猜測他將批准耐克森收購案。但是他說,歡迎中國投資5000億加元,在未來十年開發加拿大的自然資源,顯然指的是阿爾伯塔的豐富油砂。

哈珀內閣內部出現一些反對中海石油收購案的人,他們擔憂失去對油砂控制權的潛在危險,使得世界第三大原油資源落到中國國營公司手上。
據環球郵報週三報導,財政部長法赫提,內閣中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已經警告同事,出於政治原因否決這個協議將傷害股東利益,損害跟中國的關係。

消息來源說自然資源部長奧利弗,一直以來力推在亞洲打開加拿大原油市場,以增強經濟復甦,他似乎傾向於批准這個交易。

路透社:反對黨擔憂中國控制加拿大能源行業

《路透社》報導說,加拿大主要反對黨週四批評政府處理中海石油151億美元收購耐克森提案的方式,凸顯這個事情的政治敏感性。

政治消息來源說,內閣內部也就中海石油收購案產生分裂,部份原因是擔憂中國將獲得對加拿大能源行業的更多控制。

最大反對黨新民主黨抱怨說,「淨利益」的評估太不透明,他們要求公開聽證這個收購案,並指出兩名哈珀總理的前助理現在在幫助中海石油遊說政府。

新民主黨自然資源發言人彼得-朱利安說引述網上民調說,57%的人反對這項交易。

「當我們看看保守黨如何處理這筆收購案,他們似乎採用一種不透明和不負責的方式。」朱利安在新聞發佈會上說。

「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對這個收購案感到擔憂。我們相信符合大眾利益的做法是進行一個透明和徹底的審查。」

哈珀說批准收購要考慮民意和互惠

哈珀上週清楚表示,互惠和加拿大民意將是政府做決定的重要因素。

一些批評者抱怨,中國需要更多的對加拿大企業開放,如果它希望繼續購買加拿大的能源資產。
朱利安說,在跟能源工人和相關人士諮詢之後,新民主黨將決定是否支持這個收購案。他說,「當然我們擔憂它對就業的影響。」

工業部長帕拉迪將對收購案的最終決定負責,他說審查過程是健全的。
*收購案也將考慮環境保護

週四,一名加拿大官員透露渥太華將把環保因素放到中海石油收購案當中進行考慮。

「淨利益要求我們的資源領域被好好照顧。」助理財政部長孟澤斯說。

這是政府官員首次提到在審查過程中要考慮環保因素。

華爾街日報:加拿大藉收購案施壓中國 要求開放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渥太華強調說,它將推動中國對加拿大公司打開更多市場,作為批准中海石油收購案的條件。

加拿大工業部長週二說,更好的進入中國市場可能是政府審查中海石油收購案的一個焦點。

哈珀上週表示,互惠將是討論收購案的一個主題。上週有記者問哈珀,在中國禁止類似的加拿大公司投資中國的時候,為甚麼加拿大要批准中海石油收購案?哈珀說,你提出來一個重要問題,這將是衡量的因素之一。

中海石油收購案還需要獲得美國同意,因為耐克森擁有墨西哥灣的資產。互惠在美國也將成為收購案的一個阻礙。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查理斯-蘇摩屬於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他要求財政部長蓋特納不要批准這個協議,直到北京作出「可靠的,可執行的承諾保證美國公司獲得對等待遇。」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中海油珠海天然氣管漏  禁船隻進入
中海油服新船試航沉沒長江 造價逾7億
蓬萊漏油 康菲和中海油將賠償13.5億
渤海漏油事件 美律師樓擬起訴中海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