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8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對於中國,金牌的沉重正在顯現。這個不顧一切代價贏得勝利的制度給家庭帶來眼淚和壓力。週二運動員劉翔摔倒在110米跨欄預賽的第一欄下。這一幕顯露出中國運動員在他們試圖滿足他們的國家對奧運會金牌貪婪的胃口的時候所面臨的驚人壓力。對於國內的失望的粉絲,這是四年前心碎畫面的再現。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儘管中國在金牌榜上微弱領先美國,但這些成功卻點燃了民眾對於這個給運動員製造巨大壓力的唯結果論的體育制度的爭論。
這個制度從年幼的孩子挑選運動員,在國家訓練中心衝著奧運金牌的目標培養他們,他們常常遠離家人。跳水運動員秦凱從六歲開始訓練。「有時候,我隔年才能見到家人。如果比賽計劃不緊張,可能一年當中有一個星期可以跟家人在一起。」
上週,23歲的舉重運動員吳景彪在電視屏幕上公開鞠躬道歉,因為他只拿到銀牌,不是金牌。
「壓垮吳景彪的不是槓鈴,而是區別對待金牌和銀牌獲得者的世界。」南方日報說。
中國青年報的本週一篇社論呼籲改變,它說中國領導人拚命追求獎牌以求得世界的承認,但是其實可以採用其他更加造福社會的方式。「即使從體育粉絲的角度來說,我們更關心影響我們幸福的公共事務。」中國青年報社論說。
中國的金牌成功已經幫助中共政府的119項目在中國民眾當中買到合法性。這個策略是在十年前建立,通過投資運動項目比如游泳和田徑來爭奪金牌第一地位。
還不清楚,中國在倫敦奧運的表現是否將加速或減緩它的金牌為中心的體育制度。
俄亥俄大學的體育管理教授李明說,或許有一天,今天的金牌獲得者將激勵未來的運動員改變這個完全依賴政府資金製造奧運選手的制度。
共產黨宣傳部門似乎對於批評這個制度特別敏感。據《國際論壇先驅報》報導,在奧運會開始第一週,當局給國營媒體下達指示說:「在報導倫敦奧運的時候,不要再提及(體育訓練)『國家制度』問題。除了特定媒體的評論,不要挑戰或質疑這個制度。」
感受到輿論的壓力,《北京日報》為國家體育制度辯護說:「這個制度適合中國目前的國情,並且是基於中國的文化和傳統。批評這個制度實際上是批評中國。」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