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澳明年起將實行教師年度績效考核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2年08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妮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澳洲聯邦政府週五宣佈,作為全國教師評估框架中的一項內容,明年起全國教師都要進行年度績效考核。

據悉尼晨鋒報報導,考核具體的表格形式將由學校自主決定,填寫後遞交至各省教育廳廳長,全國約29萬教師都在此範圍內。

考核可以由校長、資深教師或者聘請外來人員來承擔,內容包括課堂觀察、學生成績及家長和學生們的反饋意見。

聯邦教育部長蓋瑞特(Peter Garrett)說績效考核是「真正重大和重要的改革」。他說:「每一位教師每年都要進行績效考核,對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提供各種支持。這對教師的不斷發展是重要的一步,以幫助能力不足的教師得到他們需要的幫助。」

這項考核是澳洲教師績效和發展框架(ATPDF)的一部份,由澳洲教學和學校管理研究所(AITSL)開發。

蓋瑞特說該考核在幫助一部份教師的同時,也將為「許多傑出教師」提供展現績效的平台。校長或考核代表會給教師們制定一套有量化指標的文件,教師可以依此收集他們達到目標的證據。

此外澳洲教材部門(AC)、報告及評核局(RAA)還更新了將年度全澳英語與數學考試(NAPLAN)電子化上網的進度,以節省開支;而且能更快公佈成績。

各省教育廳長還必須共同擬定職業教師及校長學習(PLTSL)章法,繼而匯總成全國職業發展文件。

各教育廳長還要再次確認對新教師門檻的支持,包括從2015年起,教師必須至少有研究生文憑的規定。

蓋瑞特再次提到提高全國師資力量的議題。紐省政府於本週已公佈了一份有關教育改革與教師標準化的提案,維省也在著手審議此事;昆省將計劃再次推動提高教師質量問題。

蓋瑞特最後強調提高師資力量是這次會議的重點議題,希望各省在制定自己的具體措施時,不要偏離這個全國統一目標。

(責任編輯: 堯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桃園縣101年度「掌握身心健康的金鑰匙」生命教育研習,於7月26日上午在桃園市青溪國小舉辦,吸引許多老師及社民眾前來聆聽。
  • (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7月22日,由台灣僑務委員會舉辦的2012年多倫多地區「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班」在多倫多台北經濟文化中心舉行結業式,展示為期3天的培訓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 (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國民中小學校長爆發大出走,外界認為是因為「五五專案」、「教師課稅」等原因。坪頂國小校長張榮輝說,校長在乎的不是那點錢,而是他的尊嚴。「當校長只能卑躬屈膝去拜託老師,幸福指數那麼低,誰還想要當校長」。坦言工作環境不好,才是讓校長出走的最大原因。
  • (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隨著大批的資深校長退休,暑假過後,許多新任校長即將上路,外界憂心經驗傳承受影響,造成教育行政人才斷層,尤其如何罩得住校內資深老師,也是個挑戰。不過全國教師工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表示,這種擔心實在是多慮了,年輕的校長在辦學上,不一定會比資深校長還要差。
  • 據中廣新聞報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培育傳統工藝種子教師,今年邀請從事紙藝創作二十多年的洪新富老師,從7月23日起到7月30日在傳統藝術中心開辦「紙雕藝術研習班」,參與研習的學員來自全臺各地的學校老師,為期8天的課程中,浸淫在紙雕創作的浩瀚世界,今天的結業式展現學員的研習豐盛成果。
  • 澳洲紐省教育廳廳長皮考利(Adrian Piccoli)週二遞交了一份關於提高教師隊伍數學和科學類學科水平的提案,要求教師必須持有一定文憑,各方對此反應不一。
  • 海倫•格洛弗(Helen Glover)和皇家炮兵上尉希瑟•斯坦寧(Heather Stanning)成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為英國摘得第一枚金牌的選手,同時也是首次為英國贏得奧運賽艇比賽女子組冠軍的人。四年前,如果有人告訴她們「你們將獲得奧運會金牌」,也許她們自己都不會相信,因為格洛弗在當時甚至還從來沒有劃過船,而斯坦寧也只是在大學期間玩過幾次漿而已。
  • 利用暑期長假老師們能補充更多的能量,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於7月底在文教中心和聖塔克拉拉市Biltmore飯店連續舉辦了6天教師教師營,共計150多位老師參加。
  • 上週日(7月29日),香港數萬人舉行示威遊行,示威民眾手持標語牌,譴責中國共產黨「洗腦」推動,要求在當地學校輸入的「國民教育計劃」課程立即作廢。抗議活動由教師、家長和學生團體以及反對北京一黨制的政治團體舉辦,表明香港人對課堂輸入洗腦課程的深惡痛絕。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過BN(O)簽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移居英國,當中家長最為關心的就是教育問題,許多家庭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選擇移民。移民英國的港爸Gordon Lam,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來到英國讀中學,即將升讀大學,究竟他們需負擔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樣應對龐大的教育支出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