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8月22日訊】據媒體報導,8月20日,緬甸信息部發佈聲明稱,從即日起,取消實行了48年的出版審查制度。所有出版物在付印前,均不再要求再送審。據悉,緬甸的新聞審查制度,起源於1962年8月的《印刷和出版業者登記法》,從報紙到歌詞,甚至連童話故事,都在送審之列。
對此,《環球時報》立馬發表社評,題目一如既往地吸引眼球,且刺激、誇張——《無須拿緬、越改革做中國的圖騰》。
文章稱:中國輿論中近年不斷有人貶損中國的改革,要求中國向越南、緬甸「學習」,認為越緬等「遠遠走在了中國改革的前面」。這缺少基本的客觀性,夾雜了很多情緒。中國人均GDP是越南的4倍多。中國人的福利水準高出越南人一大截……緬甸的改革剛剛開始,不確定性很大,各種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尚未得到驗證。中國的改革成就是被無數洗禮驗證了的,緬甸的改革還只是未經風雨吹打的花骨朵。我們祝願緬甸改革成功,但因為一個花骨朵和中國這棵根深葉茂的改革大樹長得不一樣,我們就對自己走過的路發生動搖,這未免太幼稚、脆弱了。中國的新聞開放已經走了很遠,今後需要走得更遠,我們決無回頭路可走。但中國需要聽從時代的召喚,順應國家現實的前進,而不應六神無主,讓緬甸、越南這樣的落後國家成為我們的圖騰。
筆者之所以援引這麼長的原文,並非是由於其多麼妙筆生花,恰恰相反,這些語句透露出,從思維邏輯、行文邏輯到行文口氣中的救世主、一錘定音、一如既往地喜歡拍板而言,無一不有生拉硬拽、聳人聽聞之嫌。容筆者簡單剖析之。
首先,就是思維、行文怪誕不經、經不起起碼推敲的邏輯。僅從筆者前面所引來看,《環球時報》的長篇大論,不過就是建立在三個假設、設立了三個假想敵的基礎之上的,即「中國輿論中近年不斷有人貶損中國的改革」、「我們對自己走過的路發生動搖」(暗示要走「回頭路」)、「六神無主,讓緬甸、越南這樣的落後國家成為我們的圖騰」。
試問,是誰貶損了中國的改革?這裡指的是民眾,還是領導人?又是誰對自己走過的路發生了動搖?對自己走過的甚麼路發生了動搖?若是對文革的極左之路發生動搖,難道不應該嗎?而,更其嚴重的,又是誰「六神無主」、且「讓緬甸、越南這樣的落後國家成為我們的圖騰」了?
我相信,所有這些,《環球時報》回答不出來的。
而,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假設、假想基礎上的社評,竟然也能洋洋灑灑、口若懸河!竟然也能自圓其說、公然面世?
其次,與這樣的三個假設、三個假想相對應的是,《環球時報》端出了三大碗迷魂湯——「根深葉茂的改革大樹」、「新聞開放已經走了很遠」、「順應國家現實的前進」。
很顯然,這樣的論調、定論,與相關政策、方向一再強調的,諸如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以及承認灰色權力、利益集團阻礙改革的「現實」等,皆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我們不否認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但是,我們同樣不能迴避暴露、存在的諸多嚴重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還朝前走,方能走得更遠;你可以不尊重周邊鄰邦小國,但絕不可以以不屑、自大的口吻刺激別國的尊嚴、自尊,同時反諷自己以其「圖騰」的可笑——而這樣做欲達到自我高大、自我高明、自我洞穿世事之目的,就真的是那麼容易得逞的嗎?
我想提醒的是,唱讚歌不是這麼個唱法!唱高調要選對時機!塗脂抹粉永遠達不到一己的目的!
還有,我們最不能容忍的是,《環球時報》總是以一副高瞻遠矚的口氣,含蓄地暗示讀者,自己就是國家、組織及至高無上的權威的象徵;自己發出的每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聲音、每一個高深莫測的定論,都有潛台詞、畫外音,背後都有大背景、大來頭,都代表了一種國家的走向,都不容置喙、不容質疑。
此次其更是登峰造極,竟然以救世主的口吻,打掉自己擬造、假設在旁人心中的「圖騰」,為中國的改革方向定調拍板!
這,是不是有些不自量力了呢?
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性模仿、表演,終歸有露餡的那一天,而今,我們終於認識到,《環球時報》誰也不代表,它就是個興許還是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媒體,它只代表它自己!
長期以來,這個媒體看準矛盾的夾縫,專盯體制的縫隙,左右開弓、左右逢源,賺得盆滿缽滿、滿嘴流油,全然不顧騎牆出格言行、機會主義做派、譁眾取寵作風,對於國家、組織、民眾及社會造成的傷害、混亂,一門心思地鑽營、經營自己的發行、自己的「影響」。
毋寧說,在當今官民極度對立、權威形象、信譽掃地、上下不能對話、溝通、理解、交流的社會格局、情勢中,《環球時報》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起了不該起的作用。正是它的一篇又一篇專與民眾、社會唱反調的「社論」,引發了社會、民眾的焦灼、不滿,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怨氣、憤怒,並為有關方面招來無數的臭雞蛋、喝倒彩聲,讓有關方面為其事實上的商業行為、經營策略揹黑鍋,其自己則漁翁得利。這齣戲,它自以為演得很拿手、很在行,且像是準備一直這樣演下去。
社會、民眾需要多麼大的忍耐力,方會允許這樣刺耳亂心、有害無益的聲音長久存在?而已然穿幫了的《環球時報》,又能就此一條道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