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8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白晨曦編譯)現今各項數位產品當道,不僅兒科醫師、教育專家為孩童和青少年深受網毒之苦感到憂心忡忡,就連靠著人們對數位產品的熱愛和中網毒程度之深而獲利連連的矽谷企業領袖,也大聲疾呼人們應暫離數位裝置,擁抱真實生活。要善用科技之長而避其短並不難,專家表明只要使用時保持清楚的意識,適度區隔線上與真實生活,便能達成平衡。
《紐約時報》日前刊載〈矽谷:遠離數位裝置〉一文引起熱議,該文一開始就引述社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克瑞比(Stuart Crabb)對全球數位網民的警告:偶爾得登出數位產品,並將它們放下。
數位中毒猶如冷水煮蛙
該文述及負責管理Facebook員工學習與發展的克瑞比強調,人們應該過著均衡的生活。他表示,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冷水鍋中慢慢加溫,當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沒有能力跳出鍋外,最終青蛙會被煮死。對現代人來說,這是個絕佳的譬喻。他認為人們必須關注,上網時間對他們工作表現與人際關係的影響。
如此的洞見出自許多矽谷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口中,就活像是汽車總裁在賣跑車的同時,警告大家快速加速的危險性。因為這些公司的獲利與人們掛網時間長短成正比。
反思數位科技 尋求平衡
事實上,許多高科技領袖都擔憂持續性刺激(無所不在的鍵盤響聲、鈴聲和下載更新提醒聲等),會不斷誘發人們一種深刻的身體渴求,但這會傷及人的生產力與人際互動。格爾德蒙(Soren Gordhamer)從2010年起每年籌辦一場名為智慧2.0(Wisdom 2.0)的年度會議,探討如何在數位時代尋求科技與人性之間的平衡。他認為我們現正處於數位科技的轉捩點上。
今年2月召開的智慧 2.0 會議中,聚集了包括Facebook、推特(Twitter)、網拍購物網站電子灣(eBay)、Facebook社群遊戲研發商星佳(Zynga)和網路收付款服務供應商貝寶(PayPal)的創始人,以及谷歌(Google)、微軟(Microsoft)、思科(Cisco) 等科技公司的主管和經理,一同傾聽瑜伽(yoga)和靜觀(mindfulness)專家的意見並展開對談。至少在一場對談中,雙方出現辯論。他們對科技公司擁有強大的集體力量,能吸引消費者沉迷於那些浪費時間、又讓人分神的線上遊戲和活動,是否因此該負起社會責任,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公司之一的瞻博網路(Juniper Networks),其董事長肯恩斯(Scott Kriens)指出,數位裝置的誘惑力,主要反映了人類對人與人之間聯繫與互動的原始渴望,但這些欲求須受約束,才不會癱瘓人們的生活。
這樣的對話反映出矽谷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提供一些平衡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做法。許多公司開始教導旗下員工學習冥想和呼吸,協助他們放慢生活腳步並暫離電子網絡。
網絡使用失調症和自律科學
這類遊戲和應用程式是否令人上癮的科學研究,目前尚處雛形階段。但被普遍視為精神疾病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明年計畫將「網絡使用失調症」(Internet use disorder)收入附錄中。這顯示研究者認為確實已有案例發生,但須做更進一步專案研究才能正式認定為病症。
不過,有些人不認為沉迷線上遊戲有甚麼問題。如開發轟動一時的Facebook線上遊戲「開心農場」(FarmVille)的Zynga遊戲公司,其共同創始人席爾邁爾(Eric Schiermeyer)便表明,他讓數百萬人對多巴胺(dopamine)上癮。多巴胺是一神經化學物質,經證實當人們從事愉悅活動,如玩視頻遊戲時,會釋放此物質,但也被認為是造成上癮的關鍵。
心理學家麥葛尼格(Kelly McGonigal),目前在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開設有關自律科學(the science of self-control)的課程。她認為這些互動數位裝置藉著啟動大腦的壓力系統,讓人產生持續性的迫切感,此觀點已獲得普遍認同。她指出,這是目前基本的文化認知:人們與數位裝置之間有著病態關係,人們所感受到的不僅是成癮,而是困於其中,無法自拔。
Google帶頭發起靜觀運動
目前網絡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已在公司內部展開「靜觀」運動,教導員工提升自我覺察與專注力。Google行政發展主管,也是「靜觀」運動領導人之一的費南德斯(Richard Fernandez)表示,過於沉迷數位裝置的風險極大。
他強調,如果人們能找出時間暫時離線、脫離數位裝置,將可擁有更多與自己、與社群中我們所愛的親友之間更親密、更真實的關係。他認為消費者需要一種內在的指引,用以平衡科技(供其工作與生活資訊搜尋的便利)與離線時的生活品質。這關乎創建空間,因為若不如此,人們將為自身科技所吞噬。
數位排毒閉關假期
就在《紐約時報》發表了〈矽谷:遠離數位裝置〉一文引發許多迴響後,美國知名社群化資訊網站BuzzFeedru也報導,就在矽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Bay Area),去年起就成立了一家名為「數位排毒」(The Digital Detox)的公司,專門為深受數位科技毒害的人設計為期4天的離線閉關假期(The Digital Detox Retreat)。
該公司是由菲利克斯(Levi Felix)與女友暨創業夥伴布魯克(Brooke)共同創立經營。菲利克斯解釋,他們將每次參加閉關的人數控制在8至12人,地點選在加州北部靜謐優美的歐爾溫泉區(Orr Hot Springs)。首先,在報到後,參加者必須交出攜帶的任何數位產品—(智慧型)手機、筆電,甚至手錶。「繳械」完後,便正式開始進行各項排毒活動。
這4天內,參加者每天在敲鐘聲中起床,三餐吃的都是崇尚自然健康的素食餐,並且每人發給一本筆記本,用來記錄和抒發假期間任何隨想和感受。典型的日程中包括瑜珈課、打坐、個人靜思時間、健行、藝術創作課、素食烹飪課、社交互動時間、特別來賓演講與集體討論等。
菲利克斯指出,這些課程和活動能協助這群電子迷(techie)真正脫離數位網絡(disconnect)、紓解壓力,而且透過許多靜心內省和重整的時間,參加者能重新與自己及外界產生更真實的連結(reconnect)。
數位排毒公司的網站上,節錄了部分參加者結束閉關後的感言,其中不乏知名科技公司的員工和主管。他們大都表示這次假期不虛此行,是他們人生和工作生涯的轉折點,對於他們認識自己、與人互動、處理壓力,以及平衡好工作與生活其他層面都有所啟發。
小處做起 重拾平衡人生
不過,畢竟參加這樣一次閉關所費不貲,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自稱是前電子迷的菲利克斯,對於如何有意識地善用科技、不為科技所役,建議大家可從一些簡單但關鍵的小處做起:
1.用餐時不使用數位產品或上網。
2.在與人交談當中,不拿出(智慧型)手機,除非這對談話非常重要。
3.不帶數位產品進臥室或洗手間。
4.將手機設定成當臉書或電郵信箱接到新訊息時,不需提示。另一方面,每天設定在固定時段分批收發信件,不要讓自己隨時被各種提示打擾。
5.用真正的鬧鐘來叫醒自己,不再把手機當成鬧鐘,如此一來,便不會每天一起床就陷入數位網絡的泥淖。
6.盡可能直接打電話與人聯繫溝通,避免等待電郵或簡訊往返浪費許多時間。
(責任編輯: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