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鳳】:兩岸同宗,文明一統

宋紫鳳

人氣 3

【大紀元2012年08月21日訊】年初觀看神韻藝術團的演出,上半場的節目中有一支台灣阿美族山地舞,甚是歡快。台上的阿美族少女們著火色之衣,集白羽為冠,銀璫聲碎,明眸清揚,她們或勞作,或歌唱,或遨遊,或嬉戲,舉手投足儘是上古遺民的淳樸與大樂。而天幕的背景上,與舞台相接的是一片平坦空地,細草蒙密,翠綠可愛,界以不知名的植物,有葉大如蓋者,如荷者,有花色如火者,如荼者。漸遠則地勢漸高,有喬木參天,松竹蓊鬱,掩映茅屋竹樓,隱約還見得一兩處炊煙。而最遠處,巖岫間浮雲繚繞,山谷中嵐氣靉靉讓我不勝艷羨――在沒有受到環境污染與文化摧殘之前,我九州中土萬里山河該有多少這樣的靈秀之地啊。而眼前的這一切卻讓我油然而生出一種天然的親切與熟悉,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血脈相聯。

想來阿美族人腳下的這方海島與其北面九千萬平方公里的大陸的確是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緣關係。清代與日本的學者都認為《尚書》所載夏商時期的「島夷」便是這裡,至於其最早出現在中國版圖上則始於宋代。在漫漫五千年曆史的推演中,這座煙波浩渺中的海島幾經朝代更替,有過許多名謂,甚至為西方列強與日本所佔,然而這種天然的親緣竟非人力所能斬斷,兩岸生民始終血脈相聯!

民間有說法,雲我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而主脈幾為中共所斷,僅存一脈,延向台灣。回顧中國近代歷史及台灣的現狀,此說或頗有道理。所謂神龍之脈,在一我們所能理解的層面,可以表現為五千年神傳文明,即對天、地、人的全方位的理解與認識,我們俗謂之傳統文化。而自中共篡政以來,經過一系列的倒行逆施,最終以文革十年最為徹底的將五千年文明毀滅殆盡,代之以暴烈邪性的黨文化。而唯有台灣這方寶地,令中共鞭長莫及,而於此末劫之世終於保留下最後一點華夏文明的血脈。譬如,在台灣,儒家訓戒仍被為奉為正統,而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音樂等一些藝術門類也相對維持在一個較好的狀態,雖然氣象格局不能與古人相比,但這是大勢所使,有今天的狀態已屬不易。並且既然是神傳文化,其實這文化的精髓之處,往往都是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有些近乎神奇的,這些在大陸至少沒有人敢公開提及,或許已經消失,而在台灣卻仍有流傳,譬如鑄劍。歐冶子鑄劍故事今人看來幾乎神話,可是今天的台灣卻還有陳世聰這樣的鑄劍大師。談及鑄劍心得,陳世聰說「寶劍在鑄造的過程中會吸收人氣及日月精華,所以鑄劍者的修為會直接影響到劍的好壞。」――唉,所謂十年磨一劍,這與花兩元錢去市場上磨一把菜刀的不同之處就在這裡。

歷史風雲變幻,如今的台灣與中土大陸在中共邪教製造的隔絕下相峙了半個多世紀後,終於再一次找到了重逢的契機。這就是植根於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法輪大法的橫空出世。法輪大法以「真、善、忍」為最高道德標準,指導修者提升境界,輔之以符合宇宙演化原理的五套功法,傳出數年間,修者億眾,更遠播海外。而台灣以東海一隅之地,修煉民眾竟有六十萬眾,他們與大陸數千萬的法輪大法修煉者在對真理的堅守與對邪惡迫害的抵制上可謂心心相印。這當然是自謂魔教獨尊一黨天下的中共萬萬沒有料到的。

而近日又聞有台灣商人鐘鼎邦先生因在大陸參與電視插播法輪功真相而被中共非法抓捕。然而無論中共的欲加之罪如何惡毒措辭以顛倒黑白,無非是恐懼大陸民眾得知有數千萬同胞因為信仰「真、善、忍」,堅守道義與良知而被中共這個外道邪教所迫害。而鍾先生今日之義舉,卻又令我想到另一位梁振興先生。梁振興先生也是一位商人,與鍾先生一樣,曾經家庭和美,事業有成。十年前,梁振興與另外幾名法輪功學員在吉林省長春市電視網成功插播《法輪大法洪傳世界》、《是自焚還是騙局》等真相電視片,長春地區逾百萬人收看了節目,瞭解到所謂的天安門自焚案完全是中共自編自導用以嫁禍法輪功的騙局,引發極大震動。然而這一次民眾瞭解真相的機會卻是以法輪功學員付出的鮮血與生命為代價的。氣急敗壞的江澤民隨繼發佈了「殺無赦」的密令――五千多長春法輪功學員被捕,幾乎所有人都被施以不同程度的酷刑,而直接因插播被虐致死者至少八人,另有十五人被非法判以四到二十年重刑。梁振興亦是其中之一,在共匪大獄中歷經八年非人折磨後,於二零一零年含冤離世。「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今日之鐘鼎邦,昔日之梁振興,身處兩岸,地限南北,時隔十年,而其以民族為大義為第一的情懷不正是我中華兒女之本色嗎。

中土大陸與寶島台灣雖有一海之隔,卻系同宗同源。中共無論如何高喊兩岸一統,無非是要掩蓋其妄圖斷我中華龍脈的為禍之心。而當兩岸民眾有幸觀賞到神韻藝術家們所呈現的阿美族舞蹈時,忘機釋懷於音樂與舞姿的歡快質樸,心有靈犀於天幕上山嵐縹緲的靈秀,這正是天真不失本性使然。方今之勢,戰天斗地的邪共魔運大限已至,不過是再次印證了華夏族五千載文明的不滅不破,而萬祀同宗的海峽兩岸也必將再次大一統於偉大的神傳文明之下。

相關新聞
宋紫鳳:大明詩社之雲和曲
宋紫鳳:新年到
宋紫鳳:新年到
宋紫鳳:大明詩社之吉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