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8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賽琳編譯綜合)據路透社消息,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將分別採取措施遏制不透明的融資,以維護投資信託業和企業票據市場的穩定。新規則瞄準了兩個關鍵領域——房地產和大型國有企業的貸款,據稱是新一輪清理銀行業壞賬行動的一部份。
銀監會擬整頓房地產信託投資
據路透社消息,中國銀監會正醞釀出台資產管理公司(AMCs)即銀行不良貸款的管理者,將被禁止在收購壞帳的藉口下直接貸款給信託投資公司。
接近銀監會的兩位知情消息人士表示,銀監會的上述指引表明,資產管理公司應當圍繞不良資產主業開展業務,不得以收購不良資產為名變相為企業或項目提供貸款或融資。
消息人士稱:「銀監會特列出三類情況,原則上不讓AMC進行收購,一是正常類信託資產,以及名義不良、實質正常的信託資產;二是企業或項目只因資金流動性出問題而導致資產為不良的;三是收購後資產公司需追加投資或提供過橋融資且追加投資或提供過橋融資的。」
中國的信託基金基本上是來源於富人和銀行財富管理部門的私人資本金。中國信託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信託資產截止至今年六月底達到5.5萬億人民幣(約8,640億美元),並有5.3萬億的人民幣現金可投資。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銀監會對信託公司不良資產的定義是以自有資金開展業務形成的不良資產、以非自有資金開展業務形成的不良資產兩類。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信託的不良資產,後者佔絕大部份。
另一位消息人士對路透稱,「目前資產管理公司的主要收購項目都集中在房地產信託,這幾條文明顯針對房地產信託領域容易出問題的地帶。」
在北京為抑制房價創記錄的上升而禁止房地產開發商從從銀行借貸或在公開資本市場籌資後,房地產信託基金在過去兩年蓬勃發展,吸收了中國近13%的信託投資總額,但在過去一年中,因房屋銷售下降導致一些開發商無法償還貸款而倍受壓力。
中國媒體紛紛報導說,一些開發商已經出售作為信託持有的債務償還抵押的土地或半成品項目,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為新的買家。這裡產生了二次抵押的風險,開發商融資後有可能把資金投入到另一個沒有效益的項目上。
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房地產信託餘額6,953億元人民幣(約1,092億美元),其中自然人投資者認購規模為2,692億元。
央行將清理企業票據貼現
另外,路透社也報導說,為了繼續清理去年興起的票據貼現業務,中國央行計劃從明年起取締銀行承兌匯票和類似產品,阻止銀行利用承兌匯票等資產負債表外的工具向企業發放貸款。
中國央行的新舉措針對的是背書含糊、重複貼現的企業票據。這些票據最初由企業簽發,要求銀行在特定日期向第三方收款人支付一定款項。如果收款人急需用錢,可以在同一間銀行或其它銀行辦理票據貼現,以折扣方式提早兌現現金。
一間亞洲銀行的交易員說,最新擬議的規則,將解決企業票據貿易中有關如何背書和轉售等技術性很強的問題,其結果也將堵住銀行的另一個漏洞,即企圖使用商業票據來隱瞞貸款。
被貼現的票據會被記錄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但是銀行希望降低資產負債表上的貸款金額,就可能利用與國內券商、信託企業、財富管理產品或農村信用社的回購協議,暫時清除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以避免違反貸存比率或其它貸款限制。
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正準備在本月底於廣西舉行培訓,而且文件修訂如果順利的話,新規則應於明年開始實施。」
中國在2010年出現廉價信貸氾濫和商業票據的爆發式增長,導致經濟出現過熱跡象,從而引發政府對商業票據交易業務的擔憂。
更具中國央行的根據,企業開出的未貼現的銀行承兌票據在2012年上半年增加了6,089億元人民幣(約956.5億美元),有可能超過中國在2011年所增加的10.2萬億人民幣。
中國歷史上的銀行壞賬清理
過去數年來,中國將大型國有企業積累的壞賬改頭換面後分散在國有銀行、其它國有企業和政府當中,從而隱藏實際的銀行成本,讓沒有效益的國有企業避免破產。
這些潛伏在系統中下落不明的壞賬損失,正在摧毀銀行系統和財政的健康,也打擊了潛在投資者的信心,他們認為中國之所以不敢公開發售不良貸款,是為了避免債權人向國有企業追債。
中國上一次採取行動整肅銀行業使其免於破產,是在1998年到2005年間,通過三波大行動注入龐大的資本,並將不良貸款轉移到專門設立的資產管理公司。
這四大貸款管理公司(東方、信達、長城和華融)成立於1999年,從中國四家最大的銀行銷掉了約1.4萬億人民幣的壞帳。
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估計,當年中國往銀行系統注入的資本規模相當於2004年GDP的20%-24%,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銀行拯救行動。
中國總理溫家寶說,他要打破國有銀行享受的貸款壟斷,將私人資本引入謹慎監管的市場,遠離無管制的地下錢莊。據中國央行估計,截至2010年3月底,地下貸款總值約為2.4萬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