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8月1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林楓報導)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曾轉載一篇題為《美媒:中美人才戰美落敗,近半旅美人才回國》的文章。文章稱,近年來,中國政府為吸引海外高新領域人才回國而出台的眾多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特別是在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歸國發展創業。中國在這場不見硝煙的人才爭奪戰中打了漂亮的一仗,美國面臨嚴峻的人才流失挑戰。
中國權威機構7月底發佈的一份報告說,2011年從美國回到中國的「海龜」人數達到創記錄的10萬人,而中國各地、各機構推出的各種人才引進計劃,比如長江學者、百人計劃和千人計劃等等,加大了人才回流的力度。
這些大大小小人才計劃中最有名的是從2008年底開始實施的「千人計劃」 。目的是圍繞中國戰略發展目標,用5-10年時間在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企業和金融機構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
為了使這個計劃更具誘惑力,中國政府承諾給每位引進的人才提供100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補助;引進人才享受醫療照顧人員待遇;享受包括住房、探親、子女教育等補貼;以及用人單位為引進人才的配偶安排工作或發放生活補貼等等。據報導, 千人計劃三年間已經吸引了2200多名高新領域的人才回國,其中55%的人才來自美國。
目前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擔任神經學研究員的楊天明表示,自己決定海歸確實受到了這些人才引進計劃的吸引,但這些計劃並不是他要海歸的決定因素。他說:「是有這個影響,我自己就申請了千人計劃,只是結果還沒有下來,但是我回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國內的(科研)經費比較有保障,就算這個申請不下來,在其他方面經費也可以得到足夠的支持。」
楊天明是神經學領域的頂尖人才。他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赴美,2003年從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獲得神經學博士學位後又在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Seattle)攻讀博士後,2008年開始在美國國立衛生院擔任研究員。他說,受經濟影響,美國科研投入縮水是他決定回國發展的主要原因。「因為美國現在經濟不好,所以目前在美國的科研經費不是特別好,而國內恰好相反,國內最近在科研方面投入的力度很大,今年我回國訪問的時候後有人給我提到這樣一個機會,給的科研經費很充足,所以我決定回國。因為做Science需要經費的支持才能出成果。」
的確,中國過去十多年在研發方面的投資水平一直穩步提高。2010年,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占GPD的1.5%。雖然這一比例要遠高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但仍然遜色於美國的2.7%。
然而,在美華人選擇歸國的原因各不相同。2004年來美的徐愔現在是負責運營國際金融電文網絡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軟件工程師。她表示,海歸對她最大的吸引在於能和國內的家人朋友團聚。她說: 「如果有好的機會的話,我是一定會考慮回國的,畢竟家人都在那邊。因為回國可以和家人在一起,這是我考慮的比較重要的一個因素。」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7月下旬聯合發佈了《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這是中國首部重點研究海歸群體回國創業的報告。報告說,自千人計劃出台以來,中國正在從「人才流失國」逐漸成為 「人才回流國」。這份報告還說,選擇海歸的主要因素是個人職業發展、社會文化以及與親朋好友團聚。由此可見,雖然中國政府出台的各項政策能起到一定推動作用,但它們顯然不是促成海歸的最重要因素。
中國加大力度引進海外人才的舉動確實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關注。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牽頭的一個團體「新美國經濟聯盟」(Partnership for a New American Economy) 5月份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把美國的人才流失歸咎於美國僵化的移民政策。該報告說,美國的移民體系運作遲緩、僵化,而且未能與美國的勞工市場需求接軌。報告發現,從美國大學畢業後的外國留學生由於受到簽證的限制而被迫離開美國。僅最近幾年,被迫離開美國的外國留學生人數就達數千人之多。而恰恰是外國留學生往往會學習美國本土學生不青睞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專業。
不過,在首都華盛頓長年辦理移民事務的知名華人移民律師張先正則認為,美國的移民政策其實對頂尖人才來說,永遠都是開放的。「比如在哈佛、斯坦福的碩士、 博士,或者在頂尖雜誌發表了很多論文的頂尖學者。第二類開放的是美國認為對他們國家利益有用的人,比如做愛滋病研究、在NASA做研究的,這類人也很容易申請,名額沒有限制。」他說,「你可以看到,近年來,美國各界都有來自中國的精英, 很多高校的教授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印度,國內人才多,國內清華、北大、交大的通通跑到美國來。所以,雖然有人因為美國移民手續的繁雜而離開,但是沒有那麼多,因為畢竟美國還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地方。」
剛剛公佈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也指出,中國的海歸人才中屬於外籍公民或持永久居留權者佔全部海歸的44%。這就說明,這些高端的海歸人才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海龜」,而是往返於國內和海外的所謂「海鷗」。
或許,很多高端人才決定當「海鷗」而不是「海龜」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海外人才對中國歡迎海外人才政策的持續性以及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仍存在些許疑慮。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表示,一個國家對人才的真正吸引力在於其制度,僅靠一兩個好的政策來吸引人才是遠遠不足的。
李成說: 「政策對人才的吸引力度其實是很弱的。從中國方面來說,中國的政策很好,但是從整個大環境方面,制度方面來說,存在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基本的評估。從過去 二、三十年來講,中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人才回流也確實是趨勢。但在近年來,回國也有很多的阻礙,制度和政治方面的問題, 包括中國的學術腐敗、假學歷、對海歸的排擠等等。而且中國自己的市場現在也出現了很多很多問題,雖然很多『海龜』回去了,但是它(中國)需要的最尖端人才還是很難找到,很多人才回去了,但是很多需要的人才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實際上,就在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號召海外人才回國報效祖國的同時,中國的達官貴人、官二代和富二代們卻紛紛湧向海外。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提到互聯網上流傳的一個非官方統計數字。這個統計稱,中國現任和退休的部長級官員中74.5%的子女持有美國綠卡或者是美國公民,而這一比例在他們的孫子和孫女中則高達91%。
發佈胡潤中國財富排行榜的胡潤研究院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有一半的百萬富翁表示他們打算移民海外,而北美是他們首選的移民目的地。中國的學子們也繼續源源不斷進入美國的大學校園。在2010-2011學年,共有15.8萬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比上個學年增長23.5%,為歷史最高水平。
美國時代雜誌網站不久前刊登了華人作家劉柏川(Eric Liu)的文章。 劉柏川對比了中美兩國對人才的吸引力。他說,中國雖然在奮起直追,但中國的工程師更多的是從事日常工作而不是發明,中國對互聯網的控制扼殺了創新,行政的不透明和公眾信任的缺失澆滅了公民的進取心。相比之下,美國的內在優勢表現在其眾多的科研型大學、鼓勵風險投資的經濟體系、對各種族移民的接納、相對透明的政府和遍及全國的志願組織網絡。
對中國而言,要想真正成為一塊吸引人才的磁石,就勢必要對這些內在的體制性問題做出調整和改變。然而,進行這些制度性改革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出台一兩個政策和條文。美中兩國的人才之戰才剛剛打響,勝負還遠未見分曉。
(責任編輯: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