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韓信(1)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2)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3)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4)為信謝項王(5)!」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註解】
(1)韓信: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最終為呂后所殺。
(2)畫:計策。
(3)漢王:指漢高祖劉邦。
(4)幸:希望。
(5)項王:指秦末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與叔父項梁起兵吳中,後來梁敗死,羽繼任將軍並大破秦軍,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但垓下一戰,楚軍瓦解,項籍自刎於烏江。
【故事闡述】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記載,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秦滅亡後,楚漢相爭,劉邦因有韓信相助,勢力日益強大,攻占了不少楚國的領地,楚王項羽備受威脅,尤其「濰水之戰」楚將龍且被韓信所殺。失去大將龍且,項王十分害怕,於是派人前去規勸韓信,希望他能反叛漢王劉邦,投靠自己。
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項王對我是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的印信,配給我幾萬人馬,給我吃穿,對我言聽計用,所以我才有今天的地位。劉邦重用、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我都不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後來,文中的「言聽計用」演變為「言聽計從」這句成語,用來形容非常被人信任。
--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