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青年藝術家眼中的洛杉磯中國城

人氣 24

【大紀元2012年07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洛杉磯報導)洛杉磯的中國城歷史悠久、歷經變遷,如今的華埠已不是華人移民落腳的首選地,不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圍卻給一批青年藝術家提供了落腳之地。這些藝術家再通過各自的藝術視角將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城呈現給觀眾。

從7月26日開始,洛杉磯華美博物館推出為期3個月的 「解構華埠藝術展」(『de』Constructing Chinatown),八位青年藝術家將洛城華埠的街巷當作畫布,捕捉城市社區不斷變化的瞬間。他們是:Heimir Bjorgulfsson, Audrey Chan, Phung Huynh, Betty Lee, James Rojas, Michael Sakamoto, Shizu Saldamando和Matthew Winkler。

其中Heimir Bjorgulfsson來自冰島,2005年移居洛杉磯,他的作品曾經在冰島雷克雅未克、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奧斯陸、德國魯爾、休斯頓、洛杉磯等歐美各地展出,是八人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位。此次他參展的幾十幅攝影作品,背景大多是華埠街巷的黑白定格,附上幾盞中式紅燈籠、一棵綠色仙人掌甚或兩隻藍色垃圾袋等物品的剪貼,給人以時空轉換、物是人非的感受。作品雖以中國城為主體,卻散發著一股來自北歐的異域氣質。

現年37歲、被列為冰島主要當代藝術家之一的Bjorgulfsson看上去不顯山不顯水,談起自己的創作來卻滔滔不絕。「我在冰島長大,那裏出門走一天都碰不到一個人,完全被大自然包圍。後來我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學習——一個開發程度和人口密度都極高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沒有浪費,這種衝擊造就了我的藝術方向:人與環境的關係。」 Bjorgulfsson說,他並非環保主義者,只是把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環境的反制呈現給觀眾,其餘的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來自長灘市的藝術家Matthew Winkler是土生土長的南加州人。他善於運用水彩、素描的手法將不同層次的建築和空間拼貼起來。在他眼中,洛杉磯中國城和其它大都會市區沒有多大區別,相比之下,他的作品更貼近現實生活。

長灘市藝術家Matthew Winkler眼中的中國城更貼近現實生活(攝影:劉菲/大紀元)

華美博物館館長邁克‧度雪門(Michael Duchemin)說,此次華美博物館一改歷史博物館的慣例,展出現代藝術,目的就是要挑戰人們對華埠的成見。「這裡曾經是洛杉磯的主要華人社區,如今更為多元化,這些藝術作品就反映出這種變化。我們想提出的問題是:中國城的變化意味著甚麼?有些人喜歡變化,有些人則更為懷舊,這些想法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應——一些作品是傳統風格,另一些則遠離傳統。」
華美博物館記錄了中國城的變遷和美國華人移民史(攝影:劉菲/大紀元)

曾經的中藥房(攝影:劉菲/大紀元)

中式器具(攝影:劉菲/大紀元)

藝展中,洛杉磯越華裔畫家黃春鳳(Phung Huynh)的百子祝壽圖可謂是參展作品中最具中華傳統風格的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即便是源自中國的民俗畫,也被作者加入了現代元素和異國情調。
洛杉磯越華裔畫家黃春鳳(Phung Huynh)的百子祝壽圖(攝影:劉菲/大紀元)

洛杉磯市歷史公園主任和前華美博物館館長鄭舒蘭是洛城華埠發展的見證人之一。她說,洛杉磯中國城對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裡不光有中餐館、中藥房、紅燈籠和琉璃瓦,也是朋克音樂(punk music)的發源地,「把想像力放開,才能看到不一樣的中國城。各族裔之間互相了解,社會才能更融洽。」

(責任編輯:肖玫)

相關新聞
洛杉磯唐人街數千人抗議 史上最大反沃爾瑪遊行
洛杉磯週三凌晨發生3.7級地震
美上億人旅行慶聖誕新年 哪些時段出行最佳
華裔鋼琴新秀李家承遠 洛城獨奏獲各界肯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