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新血債 黨人特首

恐港變天 40萬港人抗議黨人治港

人氣 9

【大紀元2012年07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雪兒、梁路絲香港報導)十年前50萬港人上街,否定23條惡法。十年後,40萬港人帶著各項不滿再次上街,在酷熱的天氣下走完全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50年不變,早已變成「黨人治港」,回歸15年仍未達到一人一票選特首,六四仍未平反,被國民教育愛國(黨)洗腦,影圈被河蟹、正體書變成簡體書等等,近期再添六四冤魂,李旺陽「被自殺」重新喚醒港人的八九記憶,趁著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到訪,再次走上街,為香港,為中國開創一片真正屬於人民的天空。

昨天(7月1日)下午兩點多,銅鑼灣地鐵站外的人流明顯的多,遊行開始前,三個場區已告滿。在酷熱的天氣下,等候出發的人群中已有數人不支暈倒。主辦單位呼籲市民互相照應。

遊行已經開始,人流仍不斷湧進維園,到四時左右,銅鑼灣地鐵站的人流等候10分鐘也出不了閘。在遊行隊伍中,人群塞得滿滿的,隊伍行走緩慢。

最後一批出發的遊行人士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主辦單位公佈共有逾40萬人上街,民陣發言人黎恩灝表示,逾40萬人上街遊行即代表起碼有40萬人不信任梁振英,要求他儘快交代住所僭建問題。

因為驚(害怕)所以要出來

吳太是近年抗議活動的常客,她說,昨天最大的訴求是雙普選。她又說,害怕梁振英施政像中共,用坦克鎮壓港人,加上最近發生李旺陽事件。她說,「因為驚所以要出來。」

吳太手上拿自製上方寶劍。(大紀元記者/梁路絲)

警方把我們當蟑螂!

一班香港專上學院的學生,臉帶著梁振英面具,頸上掛著古代刑具,手用鎖鏈鎖著,喻意梁振英已經扼殺了香港的自由。他們對於七一前夕,警方向市民使用胡椒噴霧感到不滿:「當市民是甲由(蟑螂),用『殺它死』來對付,還要用大支裝!」

讓孩子感受民主

李先生帶著5歲的兒子出來,希望兒子可以認識到現在民生、民主倒退,加上地產霸權以及官商勾結。讓兒子知道這一刻港人是不開心的。

中港兩地情

昨日在遊行隊伍中,兩度聽到有遊行人士談到中國大陸人士的遭遇,一位太太說,不接受李旺陽被吊死,「都監禁了他二十多年了,還要吊死他!」

接著一位女士與朋友說,「唉,蹍過去,又來回蹍兩次!」隨著中港兩地人民的越來越多交往,港人越來越瞭解中國大陸民眾的情況,感到不可思議。

有來自中國多個地方的中國訪民他們打著大的橫幅,上面寫著「我們來自中國大陸」。

市民拿來自製的HELLO KITTY公仔,寓意梁振英潛建作假,講大話。(大紀元記者/梁路絲)

有市民高叫「西環治港梁振英,狼心狗肺假惺惺」,人民自由受打壓,「我們一定記住他!」有市民拿來自製的HELLO KITTY公仔,寓意梁振英潛建作假,講大話要公仔來陪葬!上任一日,就要一上街 潛建特首,平反六四,勿忘國殤!

狼頭畸身人面像,其實是一隻狗,是一個不公義的制度催生出來的。(大紀元記者/梁路絲)

城市大學關社組成員阿嬌解釋他的訴求:狼頭畸身,人面像,但其實是一隻狗!是一個不公義的制度催生出來的,他說:「梁振英就是這樣的一個畸形!他是一隻怪物,因為無人認同,接納,因為它是一個不公義的小圈子選舉出來。如果我們特首屈從中共,很怕特首收緊香港的言論自由,甚至於最基本的權利!」

她說,梁振英剛上台,示威者就被打壓,不敢想像將來的情況會怎樣!雖梁振英信誓旦旦,但問題出在制度上,是不是地下黨不知道,但只看見他在向中聯辦獻媚!

陳先生認為,需要出來表達,因為近期的香港出現太多不盡人意的事情。(大紀元記者/梁路絲)

港人陳先生說,從03年到現在,7.1遊行歷經10週年,有市民表示,今年的不滿訴求最多!

新上任的特首講大話,香港的警察變成公安,不滿記者發問就要被警察捉!

回歸15年,民怨越來越沸騰,他說,市民对上幾屆特首的表現深感失望,新班子又劣跡斑斑。對於民調顯示,市民對中共,對香港,對自己身份度跌至新低。他說,市民越來越對一國兩制無信心。越來越差,李旺陽事件和香港的西環治港,覺得中共做不了甚麼,根本幫不到香港!

從英國回來渡假的學生(手持著一串的訴求),最上面是一支港英時代的區旗,回歸當年他才7歲,但他說懷念港英時期的香港。(大紀元記者/梁路絲)

梁振英背後中共的因素太多,他太愛中聯辦了!梁振英上台,擔心貪污來港!在英國返學的同學,放假回家要來遊行,「本來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現在已經變啦!」

自從2003年開始,七一成為了香港人的傳統,在這天,每個人都可以就自己的訴求上街表達。回歸後的15年,港人的公民意識越來越成熟,中港兩地的民情開始了一種新的溝通和認識,港人已經清晰表達了反對共產黨人治港,和徹查李旺陽事件的訴求。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何俊仁決呈請 挑戰梁振英
中方有意淡化李旺陽死於「非他殺」
胡錦濤本週訪港 抗議者稱會包圍會場
李旺陽被毀屍內幕曝光 周永康密令3天內結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