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短缺 加拿大IT工業漸萎縮

IT新公司頻頻被海外收購 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7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傑多倫多綜合報導)加拿大高技術工業(IT)面臨嚴峻挑戰,領頭公司RIM最近幾年逐漸失去光澤,而許多IT新公司由於資金短缺,在創業發展的初期就被海外公司收購,造成加拿大國內技術和人才流失,高科技工業萎縮嚴重。

據《環球郵報》報導,加拿大電子商務軟件開發公司Shopify創始人Tobias Lutke表示,過去幾年,加拿大許多IT新公司由於資金不足,不得不在創業初期出售給美國公司。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得加拿大IT公司很難發展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另一方面造成加拿大高科技工業技術和人才流失嚴重。

渥太華創業投資公司(Invest Ottawa)執行長Bruce Lazenby稱,振興加拿大高科技工業關鍵是解決IT公司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風險資本(venture capital),和提高加拿大IT風險資本的投資效益。

在最新財政預算中,加拿大聯邦政府計劃注資4億加元用於風險資本投資,鼓勵新公司創業和技術革新,提振加拿大高技術工業。不過,《環球郵報》報導稱,加拿大高科技工業每年需要高達10億加元的風險資本,聯邦政府的投資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增加IT工業投資。

加拿大IT工業嚴重萎縮

隨著RIM公司業務下滑和外國公司收購加拿大IT公司的案列逐年增長,加拿大技術和人才不斷流失,高科技工業不斷萎縮。

IT上市公司過去4年在加拿大股市TSX綜合指數跌中的比重不到4%,最近更下跌到1.6%。而10年前,IT公司股票在TSX中的比重為20%,在2000年高科技(互聯網)泡沫鼎盛時期的比重高達41%。

「加拿大高科技工業正在失去賴於生存的氧氣,不斷縮水。」加拿大創業協會(Startup Canada)主席Adam Chowaniec說:「我們沒有領頭的高科技大公司建立、完善IT基礎設施,吸引海外專業技術人才,引領中小公司發展。」

RIM公司曾經引領全球手機市場和加拿大高科技工業。但是,最近幾年年,由於激烈競爭,公司業務和股票價格不斷下滑,在全球手機行業逐漸失去光澤,並有被海外公司收購的可能。

外國公司收購加拿大IT公司的案列不斷增長,是造成加拿大高科技公司萎縮的一個重要原因。市場研究公司Branham Group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加拿大有45家IT公司被外國公司收購,2010年有32家。2005年-2009年間,外國公司平均每年收購15家加拿大高科技公司。

資金短缺 加拿大IT公司創業難

渥太華創業投資公司(Invest Ottawa)執行長Bruce Lazenby表示,加拿大高技術工業的問題不在於缺乏創業者或新思維,關鍵是缺乏資金。

在加拿大渥太華地區,目前有2,000多家IT創業公司;在滑鐵盧地區去年有300家IT新公司開業。這些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賴以生存的風險資本資助。

《環球郵報》報導說,在加拿大,大眾投資者和投資基金主要購買資源、礦物和石油能源工業公司股票。由於10年前互聯網泡沫留下的心靈創傷,加拿大人對高技術公司股票避而遠之。目前,IT新公司主要依賴風險資本開發產品或發展業務。

「加拿大高科技工業每年需要高達10億加元的風險資本,用於支資助公司或技術革新。」加拿大創業協會(Startup Canada)主席Adam Chowaniec說:「聯邦政府一次性投入4億加元,遠遠不夠,不能解決問題。」

電子商務軟件開發新公司Shopify公司創始人Tobias Lutke表示,加拿大企業家創業難,不容易得到風險資本資助。「許多加拿大人投資者,迴避IT公司,我費盡周折才得到資助。」Lutke說:「我公司的啟動資金大部分來自美國,如硅谷風險投資公司Silicon Valley VC。」

在1995年-2000年互聯網泡沫鼎盛時期,加拿大高科技領軍人物Nortel公司股票在加拿大TSX綜合指數中的比重超過33%,它的破產使得加拿大普通投資者和共同基金蒙受巨大損失。

「互聯網泡沫給加拿大人留下長遠的心靈創傷,許多人仍然對10年前因購買Nortel公司股票而遭受的巨額損失心有餘悸。」Lutke說:「現在許多加拿大人(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對高技術公司避而遠之。」

加拿大技術革新研究公司Impact Group的一份報告表示,加拿大國內對IT工業進行投資的風險資本投資公司為數不多。而且,由於缺乏IT業投資專門知識、風險控制和實際經驗,加拿大IT業風險投資的效率和收益遠遠低於美國的水平。因此,許多IT公司很難得到第2輪風險資本資助,不得不在創業的早期就被迫出售。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加拿大IT就業年底或現曙光
經濟不景氣 加拿大IT失密損失倍增
技術更新挑戰 加拿大IT人才缺
找工必備 2012年加拿大IT業動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