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鹽古道位於苗栗縣的通霄鎮與銅鑼鄉的交界地帶,通霄濱海,銅鑼靠山,兩地自古以來有多條橫向的道路運送物資往來。 挑鹽古道是其中之一。
早年台灣的鹽產地在南部海濱,因陸路交通不便,都以船運鹽,當時由南部的鹽運抵通霄港(今通霄溪河口)後, 再以牛車載運到鹽館埔(今通霄鎮城南里三鄰附近)存放,再運送至山區城鎮。
由於從鹽館埔以上的山路陡峭崎嶇,無法行駛牛車,必須仰賴挑夫以挑擔方式,將鹽、糖、魚貨等商品運送至山區聚落, 回程時再將山區所產的農產運往通霄銷售。
當時以鹽館埔出發,虎頭崁古道翻越虎頭山,通往銅鑼灣(銅鑼),這條山路修建於清朝道光時代, 同治年間鋪設卵石路,長一千二百多階,彎曲如「礱鉤」(磨利的彎曲勾子),被稱為「礱鉤崎」。 而通往三叉河(三義)的挑鹽古道經過的山嶺,被稱為「挑鹽崎」,這些地名至今依然存在。
當年的虎頭崁古道、挑鹽古道都已隨著時代變遷而幾乎堙滅,虎頭崁古道僅剩兩百公尺;而挑鹽古道則保存約一公里長, 被苗38鄉道切割成上下兩段,上段長七百多公尺,下段長三百公尺。
走訪挑鹽古道,可以從通霄或銅鑼進入,通霄端的古道入口在苗38鄉道約4.5K處,而銅鑼端的古道入口在苗38鄉道約7K附近。 今天我從銅鑼端前來探訪挑鹽古道。
從銅鑼的台13線轉入苗38鄉道,過九華山大興善寺(約7.5K處)後,經九華山茶園,續行約0.5公里,過里程7K指標後的轉彎處, 就看見挑鹽古道的入口石碑及標誌,旁有一座觀景平台,可眺覽風景,可惜天氣不好,眼前一片迷濛而已。
這裡是挑鹽古道第一段(上段)的入口,由此出發,一路下坡,走往通霄方向。古道沿途以卵石鋪成石階,以方便挑夫上下崎時踩踏。 苗栗這一帶的丘陵為砂礫層台地,多礫石,就地取石鋪設道路,因此許多古道都有這樣的卵石路,石塊不需人工砌鑿, 古道質樸而不失自然本色。
我從台北南下苗栗,原以為可遠離台北散不去的雲雨,沒想到來到銅鑼時,還是遇見了小雨。微雨不礙事, 反而雨水洗拭樹塵葉垢之後,雨中的林間,空氣變得特別的鮮芬,撐著傘,走古道,又是輕鬆下行,走來也覺得很自在。
古道走於低海拔的丘陵之上,沿途多為相思林,也有一些油桐樹點綴其間,但並不醒目, 油桐樹要等到四至五月花開花落如雪花飛舞時,才會躍升為古道的主角。 古道沿途也有不少蕨類夾道於路旁,使古道添增不少綠意。
[[3]]
七百多公尺長的第一段古道,短短十來分鐘就走完了,出口接苗38鄉道,步行幾十公尺,就接第二段古道了。
這二段古道更短,三百公尺約五分鐘即走完,古道再度與苗38鄉道相遇, 古道口的馬路旁則有一座挑夫意象的石雕。後續古道已完全消失。
古道快接近終點時,有一條左岔路可通往附近的飛牛牧場。 回程時,轉入這條岔路,走往飛牛牧場。
這條山徑為泥土路,路徑較為原始,行經溪谷,環境潮濕,沿途植物較豐茂。過一座木橋越溪之後, 出現卵石路,爬坡之後,又越過乾溪溝,來到一處平緩的開墾地,有一廢棄的民宅,門前的墾地已荒蕪,成為雜草地。 過了民宅不遠,就抵達飛牛牧場。
飛牛牧場佔地遼闊,我抵達的地方位於牧場山坡的最高處,設有小門及警衛亭。警衛亭無人看管, 小門也大開,門口豎立了歡迎蒞臨的招牌,並請遊客至服務中心購票。牧場裡不見任何工作人員,只有新牛舍外的草原有幾頭牛悠閒的漫步啃草而已。 於是我像飛牛般的速進速出,至牛欄邊與牛隻們打聲招呼,拍拍照,然後就匆匆的告別飛牛牧場。
循原路返回挑鹽古道,然後上行回到古道入口。回程經過九華山茶園時,看見山坡紅土,綠色茶樹,籠罩於白色山嵐中,景色如畫, 於是停車路旁,走入這茶園畫色中,吸幾口空氣中的茶香。
九華山茶園附近就是銅鑼有名的大興善寺了。今天是非假日,大興善寺的停車場竟然爆滿,大約有八、九十輛遊覽車前後並排, 大概佛寺有法會或大型活動,既然人多,於是就過而不入了,下次有機會再來一訪。
[[6]]
旅遊日期:2011.12.08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路程時間記錄】
挑鹽古道第一段(上段)入口—13分鐘–第二段(下段)入口—5分鐘—古道終點(通霄端入口)
挑鹽古道岔路—10分鐘—飛牛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