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明儀(1)為牛彈〈清角〉之操(2),伏(3)食如故(4)。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5)之聲、孤犢(6)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7)而聽。(《弘明集.卷一.漢.牟融.理惑論》)
【註解】
(1)公明儀:春秋時魯國人。
(2)〈清角〉之操:操,琴曲。指〈清角〉這首琴曲。
(3)伏:低頭。
(4)如故:一如往常。
(5)蚊虻:虻,音「蒙」。吸血的蚊子和牛虻。
(6)孤犢:犢,音「讀」,指小牛。落單的小牛。
(7)蹀躞:音「蝶謝」,指小步徘徊在原地的樣子。
【故事闡述】
東漢有一名叫牟融的人,才高多聞,不但熟讀經史百家的作品,還精通佛理,所以當時有許多儒家學者都喜歡來向他請教有關佛學的疑問。
不過牟融在對這些儒家學者講解佛理時,並不引用佛典,而是引用儒家的經書。有人就問道:「您不是總說佛法內容博大深厚,為什麼您反而不用佛經講解我們的疑問呢?」牟子回答:「我想你們對佛典內容一定比儒家經典陌生,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我是引用儒家經典解釋佛理,你們一定很容易了解。相反的,我如果引用佛典來對你們解釋問題,不就象對眼盲的人說明各種漂亮顏色,對聾子演奏悅耳的音樂,一點成效也沒有嗎?我之所以會這麼做,無非是想讓你們更容易了解佛理啊!」
牟融接着又說了一個故事,他說:「春秋魯國時,公明儀有一次彈琴給一頭牛欣賞,琴聲不管多悅耳動聽,牛卻始終沒有任何反應,自顧着吃草。後來他改彈一種類似蚊虻鼓翅聲,夾雜着落單小牛悲鳴聲的樂曲,牛馬上停止吃草,一面搖着尾巴,一面豎起耳朵,惶恐不安地聆聽。這和我三番兩次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是同樣的道理啊!」
後來人把這個故事濃縮成「對牛彈琴」,用來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高深的道理,或者是對某人談他沒興趣或不懂的事。
【討論】
(1)為什麼儒家學者都喜歡來向牟融請教問題?
(2)牟融回答儒家學者的問題時,都是引用哪一方面的經書來論述?
(3)牟融引用「對牛彈琴」的故事,你認為有貶低牛或者是罵那些儒家學者的意思嗎?
(4)「對牛彈琴」這個故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回想一下,你平日的待人處事中,有沒有做到針對不同的人說明問題時,會採取不同的做法呢?和同學分享看看。
【造句練習】
例:跟不懂音樂的人大談「如何用正統音樂洗凈人心」,會不會顯得有點對牛彈琴!
例:要學會針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面向回答問題,才不會最後落得對牛彈琴的結果。
【相似成語】
對牛鼓簧 對驢彈琴
* * *
【課後時間】
成語填空大考驗
(1)對( )彈琴 (2)( )入虎口
(3)畫( )添足 (4)望子成( )
【參考解答】
(1)對(牛)彈琴 (2)(羊)入虎口
(3)畫(蛇)添足 (4)望子成(龍)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