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07日訊】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互聯網正在毀滅我中華文明》,以調侃的口語諷刺如今網絡敏感詞過濾對中華語言純潔性的損害,屬於正話反說。為甚麼要「正話反說」?因為,許多的正話如今被視為「反話」。
文革時期,有一種風氣,或曰政治潛規則,或乾脆就叫政治明規則,那就是:反對即反動;反對派即反動派。那時,反話是不敢說的,因為反話就是反華。當然,不止是文革,遠在57年反右運動時期;或更遠,遠至一個叫甚麼整風時期。當然,如果追根溯源,還可以上溯到焚書坑儒的那個盛世。
為甚麼說許多的正話如今被視為「反話」了呢?比如「民主」一詞,這是全球唯一為大多數人達成共識的一個好詞,就連納粹希特勒都要玩一下民主。再比如許多獨裁國家,都不忘將國號貼上「民主」標籤。可見,民主至少在冠冕堂皇的場合,還是一個「好東西」。也就是說,你盡可以決不搞,但你還必須說很想要或正在搞。
但就在我們看起來相對寬鬆的網絡世界,諸如「民主」之類的詞彙卻居然常常被設為敏感詞。一篇帖子寫好了,往論壇一貼,結果顯示發帖失敗,還被提示「請不要發表廣告內容和不適當言論」。經過仔細反覆排查,結果發現,都是「民主」惹的禍!
在此,再引用著名雜文家焉烈山在《2010年中國雜文年選》序言中的一段話做佐證:雷頤的《有些詞是不能說的》記,我國IT業前輩、著名語言學家王力之子王輯志,發表博文 「不能理解的禁止」,他寫道:「我常用北京移動網站來發手機短信,這樣比在手機上輸入短信內容方便些。現在我在南寧,住在我姐夫家,在民主路。明天我要去老家博白參加他們舉辦的客家文化節,他們來車接我。剛才我用上述網站發短信,告訴他來南寧民主路來接我。但是短信發送失敗,理由是:您的短信內容裡含有不許發送的內容。我把『民主路』三個字去掉之後,短信就發送成功了。」「民主」現在也許不是「敏感詞」了,不過別的莫名其妙的「敏感詞」不少也是事實。不是詞敏感,而是有權讓它們敏感的人敏感。這無論如何不是盛世氣象。
的確,並不是所有的論壇都將「民主」設為敏感詞,甚至於可以說,大部份論壇都不會這樣做。但問題是,的確有一些論壇就確確實實在這樣做。也許,當你發帖或發言的時候,人家這個論壇本來是沒有將「民主」一詞設為敏感詞的,但你卻「主觀武斷」地認為可能會,於是,誤會就這樣產生了。但這能怪網民「神經過敏」嗎?一個將法律不禁止的東西隨意限制且可以不負一絲法律責任,社會的混亂難道不是必然的嗎?
再比如,有時候會有一句沒一句地參與論壇QQ群的聊天,但我發現,許多網友總是自覺不知覺地將「民主」、「獨裁」之類的詞彙加以規避,也就是故意用一些生造的通假字或諧音詞或乾脆在一個詞彙中間插入各種無意義的符號,以躲避網絡「監督員」的掃瞄。比如,說爭取民主不叫民主叫明珠、名著、名族、命主、明主、冥族…罵蔣介石獨裁不用獨裁而是毒菜、獨才、度才、讀踩、肚菜、督才……國家不叫國家叫郭嘉、郭家、郭佳、國假、果佳、鍋家、蟈夾…這簡直就像當年地下黨的秘密活動!
我發現自己有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一說到一點甚麼進步,就要將文革時期的不堪拿來對比,好像在證明歷史在不斷地「螺旋式上升」。但仔細想想,有些東西還真不是這麼回事。比如言論自由,我記得八十年代比如今的尺度可是寬鬆多了。那時雖然還沒有互聯網,但就報紙雜誌來看,民主、自由之類的話題可是高頻詞彙。再比如文革的話題,八十年代是最放開的黃金時期。許多文革受難者的報導(尤其是報告文學之類)那時的感覺好像是沒有多大禁忌的。反觀現在,那些曾經的民族英雄,不但報紙雜誌上已經絕跡,就是相對寬鬆的互聯網,也大多被屏蔽了話題。與其說這也是「螺旋式上升」,不如說這屬於間歇式發作。
再回想五四時期,那時候,民主的雅號還是「德先生」。那時候,似乎也是民主的黃金季節。遙想那時,魯迅抨擊時政,還沒有「要麼閉嘴,要麼坐牢」的威脅,聞一多先生也還是可以公然大聲疾呼「這不是我的中華」!而情聖徐志摩,倒也可以悠閒到「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悠長悠長的雨巷」……
一個國家,螺旋來螺旋去,螺旋了近百年,居然將「民主」妖魔化成了敏感詞,這難道不是時代的恥辱?
——讀者推薦,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