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05日訊】編者註:陳彥玲教授在完成台灣大醫學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攻讀兒童發展、資優教育和整體心理學博士,擅長人際溝通、正向思維訓練與心理療愈,其服務範圍跨中、日、台、美、澳、香港、東南亞和歐洲。其演講錄影獲得台灣政府國家典藏,現任美國心身醫科大學教授。陳教授近二十年的教育經驗,幫助了無數的人解決了煩惱,使他們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在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生活百分百》節目中為眾多家長解答教育問題的節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希望能夠為您教育子女提供一盞指路的明燈。
面對孤兒院心靈受寒的孩子
主持人:林先生有個女孩,今年五歲,一年前從大陸的孤兒院領養到美國,四歲前這小女孩都是生活在孤兒院的。他發現女兒在家門口只要看到那種爸爸媽媽領著小朋友上學等等這類場面的時候,她就會哭,默默的流淚,也問不出原因。林先生猜想以前孩子是不是受過甚麼苦?但孩子說不出來。第二個現象發現女兒很好動,而且問的問題總是重複,比如每天早晨總是問是不是去幼兒園,然後這句話她就沒完沒了的講好多遍。幼兒園的老師也說這孩子在幼兒園也出現類似的情況,老師分析這個孩子可能是有一些多動症。第三個爸爸觀察到,剛剛把孩子從孤兒院接回美國的時候,孩子一句話裡面大概也就三個字,現在已經好多了,能說五個、六個字了,可是和同齡的孩子比,他孩子語言發展能力比較慢,他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一些甚麼問題?想問您,作為家長他怎麼幫助這個孩子?
陳彥玲:第一個,我先說一個重點,你如果身體受寒,受寒之後怎麼辦呢?熱之。其實受寒不是只有我們的身體在受寒,我們的心裏也會受寒,這個孩子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必須怎麼樣熱之。我們有很多的研究發現,在孤兒院成長的孩子基本上他們的心智的發展、語言的發展都會比較晚一點。為甚麼?因為,基本上孤兒院大人跟小孩子之間的照顧比例是比較多的,一個大人可能要照顧十來個孩子,甚至可能多的時候二十來個孩子,所以大人給孩子的時間,大人給孩子的照顧,它是比較公式化的。
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媽媽一下子要餵二十幾個、十幾個孩子吃飯,光是吃飯那個時間就沒有辦法再去做其它的語言上或心靈上的互動。那如果孤兒院的人,把這份工作當作是上班,不當做是疼孩子,那就很像我們在養雞場餵雞一樣,反正我把你餵飽了我就下班了。那孩子他就感受不到人跟人之間的熱忱,所以他的心裏頭是受寒的。四歲之後,她又離開了她熟悉的環境,四歲的孩子她實際已經有一些記憶了,所以我們要考慮她是甚麼樣的方式離開的孤兒院,她怎麼理解,她離開孤兒院之後她要去哪裏,她是安全的嗎?我們當然給她安全的環境,但是我們怎麼讓孩子去理解這件事情,這個是很重要的,這是個很細緻的過程,但有可能在這個過程裡頭疏忽了一些東西,疏忽了我們就把它補回來,所以我給出這樣的一個提醒,就是提醒那位爸爸。
第二個就是,我要給這位爸爸拍手鼓掌,他很願意把這樣的狀況呈現出來,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態度。也就是說你願意去面對它,你不怕別人嘲笑你,這種態度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覺得他其實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東西就是,她現在上的幼兒園講的語言是甚麼?如果她進到幼兒園的時候,聽到都是英文,她完全不懂的東西,她的安全感會更弱,這些都是很關鍵的東西,把正確的資料找到了,下一步就能做更好的判斷。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生活百分百》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