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紀念六四 北京人憶驚魂往事

多倫多紀念六四23週年 目擊者回憶5歲女孩被殺場景23年後仍無法忘記

人氣 18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古語有雲,天理昭昭,善惡到頭終有報,今年紀念六四格外不同,從「平反六四」的消息傳出,到民間更多掩蓋的真相被揭開,在多倫多的紀念六四活動中,一些當年的目擊者向大紀元透露了當年慘烈,驚魂的往事。

6月3日,多倫多數百民眾以中國政局研討會、集會遊行,以及燭光悼念的形式紀念六四事件23週年。一些經歷過當年天安門屠殺事件的北京人,與大紀元分享了他們的驚魂往事。其中一名北京人滌非目睹一名5嵗女孩慘遭槍殺後的慘況,23年來揮之不去。

圖:6月3日,多倫多民眾在多倫多大學六四紀念碑前,參加燭光悼念晚會(攝影:高雲林/大紀元)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人談起六四屠殺事件時,仍止不住激憤。他說:「殺了人不能白殺,一定要清算這些劊子手。」
  
原來,這位北京人在1989年6月3日晚11點多至6月4日淩晨3點之間,在木樨地將10多名傷者送去了北京復興醫院。
  
他對大紀元說,醫院裡到處是傷者,地上都是血,要用沙子蓋上才能走路。很慘烈。
  
與每年的六四紀念日一樣,民眾都在多倫多中領館前抗議中共當年的暴行,他們呼籲中國政府正視中國「歷史上這黑暗的一頁,平反六四,賠償死難者家屬。」

隻身看現場 在槍口下走過

另一位北京人滌非當年30歲出頭,6月4日下午4點多,他騎單車去到六部口,看到馬路兩邊的建築物上,有很多彈孔,很多玻璃都碎了。他說,男女老少很多人,在義憤填膺地在敘述及議論政府武力鎮壓的事。
  
很多公共汽車橫七豎八地擋在馬路上,還有很多路障。有很多單車,已經被壓成一塊塊扁片。他說,有些地方還在冒著煙,「一片狼藉,整個就像一場戰爭剛過去一樣。」
  
「感覺特別,特別的揪心,好像空氣凝固了,窒息了那種感覺。」
  
滌非從六部口繼續騎車去西單,路上看不到一個人,到處是障礙物。兩邊的胡同中有人張望,並對著他喊叫:「你過來,你不要命了?那邊在打槍呢!」
  
「我沒有意識到危險。」 滌非說,他與那些人揮揮手,還繼續往前騎車。
  
來到離復興門立交橋大約200多米時,滌非看到幾輛坦克停在橋上,有些就停在馬路中間。
  
這時,一名士兵用衝鋒鎗朝天上掃射。滌非想:「我要是繼續往前走的話,萬一他給我一槍怎麼辦?如果掉頭走,他們已經看到我了…。」
  
「我想,還是要繼續往前走。這時候有點害怕了。」他說,當時除他之外,馬路上沒有任何人,雖然害怕,他還是繼續騎車向他們走過去,「100米、50米、10米,他們的槍一直對著我。當時我特別害怕。」
  
滌非只穿著拖鞋,T恤,赤手空拳。他下了車,推著自行車從士兵們給他讓出的一條過道走過去。
  
「我沒說一句話,他們也沒說一句話,我們擦肩而過。10幾隻眼睛一直盯著我,槍口一直對著我。」他說,「那一場遭遇,我特別擔心,特別害怕。」
  
來到復興路的路口,那裏很多人,有人對滌非說:「你怎麼敢過那個橋?你不要命了?」
  
路口附近有一個母親與孩子玩的石頭雕塑,花崗石的基座有一人高,上面有很多彈孔。滌非說:「我手指伸進去,很鬆,摸不到底。」
  
回想起在士兵的槍口下走過,滌非說:「我特別的後怕。讓我再走一次的話,我可不敢走啦。」

5歲女孩遭槍殺 慘景揮之不去

滌非繼續向西來到木樨地,到了北京復興醫院門口時,看到很多人進進出出,他聽到人們說,醫院的停屍房已經爆滿。醫院門外有人在抱頭痛哭,他說:「特別是一些老人家,痛不慾生地哭啊。」
  
繼續往西走時,滌非聽到一陣槍聲,看到從軍事博物館那邊開過來一個坦克車隊,有5至6輛坦克,士兵在向馬路兩邊及前方的空中掃射。
  
「有人衝我喊:小夥子快躲開。」 滌非說,他一下摔在地上,被2個人拉到一個花壇後面,很多人在那躲著,看著那些坦克車開過去。
  
繼續向西走不遠,滌非看到100多人圍在2棟居民樓之間。他擠到裡面,看到地上有一個5歲左右的小女孩屍體,穿著花裙子,一隻腳穿著塑膠涼鞋,另一隻腳光著。屍體趴在地上,近半個頭已經沒有了,一地的血已經變成黑紅色。
  
他說,當時旁邊有一位老先生,一邊用枴杖使勁戳著地,一邊指著小女孩對圍觀者說:「她是暴徒?她是暴徒?」
  
「老先生說這話時,義憤填膺,老淚縱橫。」滌非說,這個場景過去23年了,還是記憶猶新。
  
2001年,滌非創作了一幅畫《吻別》,以紀念當年那個難忘的場景。

圖:六四事件目擊者滌非,無法忘記一名5歲小女孩被槍殺後的場景,12年後他創作了一幅畫《吻別》,紀念六四遇難者。(滌非提供)

(責任編輯:何清心)

相關新聞
大陸行為藝術家 闖天安門悼念六四
敏感時期 「六·四」戒嚴部隊軍人張世軍現身天安門
申冤無期  「天安門父親」自縊死控六四
日本舉行「六四天安門事件」二十三週年紀念集會公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