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4日電)根據國際清算銀行表示,亞洲央行應考慮允許貨幣升值,以遏止恐引發通膨和金融動盪的資產負債表擴張。
總部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在3日公布的報告中表示,9家亞洲央行資產負債表去年總計膨脹至6.4兆美元,相較於2001年的1.1兆美元。
報告中表示,高增長率恐抑制金融機構,吸收資金的能力,而製造物價壓力。
亞洲國家自1997-1998年金融風暴以來,累積空前的外匯儲備部位。當時的金融風暴耗罄亞洲央行外匯儲備,迫使部分國家尋求國際貨幣基金(IMF)金援。
國際清算銀行表示,亞洲央行外匯儲備自2000年中以來節節攀升,主要是因為亞洲央行抗拒貿易和資本流入帶來的貨幣升值壓力。
國際清算銀行經濟顧問,同時也是貨幣和經濟部門主管塞契堤(Stephen Cecchetti)在1日的電話會議上表示,「這些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已導致金融扭曲。」
「目前的低通膨和金融系統穩定,並不意味著他們在不確定的未來必須維持這樣。沒理由因此自滿。」
根據報告,亞洲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雖不會帶來立即的通膨風險,決策者在所謂沖銷購入外匯上也奏效,但龐大的資產負債規模,恐使得央行易受大型金融虧損衝擊,同時外匯儲備大增恐排擠國內放款。
國際清算銀行表示,亞洲央行應該也認真考慮遏止外匯儲備膨脹,然後縮減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
「容忍一段時間的貨幣升值,可能是遏止外匯儲備進一步攀升架構的重要元素。」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表示,香港和新加坡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相當於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相較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外儲占GDP約50%,以及整體亞洲外儲所占的35%。
國際清算銀行表示,「新興亞洲外匯儲備占GDP比例通常超過先進經濟體,即使後者在近來危機後,擴張顯著。」(譯者:中央社劉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