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倩舊金山灣區報導)6月25日,臺灣知名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ITRI)在硅谷密比達市Crowne Plaza Hotel举行了工研院年度科技论坛,由院长徐爵民專程帶隊,以「跨太平洋的创新与商业合作」(Collaboration in Innov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Across the Pacific)為主題,同時招募海外人才到臺灣工作。
今年的論壇,邀请到史坦福大学美亚科技管理中心主任Richard Dasher教授、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LBNL)副主任Horst Simon、工研院創新公司 (ITIC)總經理林和源,和衆多人士探討創新、合作、科技商業化。
工研院:重技術商業化、國際合作
工研院院長徐爵民表示,技術商業化成功與否,最直接的衡量是:工業界是否在用,譬如有公司在使用你的許可證,或者是否有以這個技術而新創的公司。從技術轉讓來看,每年有600多個公司使用工研院各項科技的許可證。當然有些技術現在會用,有些是幾年后會用。
工研院研發的是具有前瞻性的技術。今年工研院的「Reddex環保防火耐燃材料」,獲美國航空周刊「挑戰創新獎」,已經有公司在使用該技術的許可,要變成產品則還需要一段時間。
徐爵民強調,工研院推動機構對機構的國際合作模式,連接國際頂尖的產、學、研,推動科技研發策略結盟及新創公司育成等服務,更是不遺餘力。
斯坦福文化:創業、科技轉讓
斯坦福Dasher教授表示,全球化促進了亞太地區的合作,不僅有科技(譬如雲端運算)來支持全球化,亞洲市場更是全球的興趣所在,合作跨行業、跨地區。硅谷是國際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棲息地,而在斯丹福大學,創業一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多年以來,斯丹福鼓勵師生創業,也一直與工業界關係密切。
20多年來,斯坦福轉讓了2000多項技術專利,為硅谷企業提供了近50%的高科技產品,譬如谷歌使用了斯坦福開發的技術,谷歌, Cisco, Sun和Yahoo!的創業者都來自斯坦福。Dasher教授又提到,但要保持恰當的平衡,如果教授和學生只注重技術商業化,那會降低大學工作的質量。
Dasher教授提到,當然創業環境太舒服,對創業家也是個危險,硅谷有完整的系統來創辦公司、投資公司、幫助新公司成長。但如果不屬於這個系統的類型,會遇到很多困難。很多投資傢尋找一定的特點,投資傢的決定多是根據企業家個人的經驗,而不是這個技術的前景。“這一直都是個危險。” Dasher教授說。
劳伦斯实验室:開始重視技術轉讓,與大公司合作
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LBNL)副主任Horst Simon教授強調,劳伦斯实验室一直著重基礎科學研究,所以技術轉讓主要通過基礎科學的渠道,譬如會議,發表論文,開放源代碼軟件許可證。劳伦斯实验室還有應用研究,與科技密切相關。
過去美國大多數國家實驗室沒有重視技術商業化,但現在這是國家實驗室的一個重要目標,劳伦斯实验室也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技術轉讓。
近幾年,大公司的研發部門在縮減,很多大公司願意與大學合作研發,劳伦斯实验室意識到這很好的機會,過去倍忽視了。劳伦斯实验室與臺灣工研院也有很多合作項目。此外,劳伦斯实验室也在研究能讓發展中國際迅速採用的新技術。
臺灣優勢:全透明的科技商業化體系
總經理林和源表示,臺灣地理位置上處於亞洲中心,那裏的人才很有競爭性和創新力,科技商業化有一整套體系,非常透明,沒有桌面下、暗地裏的討論,所有程序都透明。
過去30多年工研院創辦了很多成功企業,包括國際知名的半導體公司UMC(聯電),TSMC(台機電)。工研院還有專門的基金,扶持科技商業化。
高科技商業化面臨的挑戰
林和源表示,環境不同,面臨的挑戰也不同。硅谷有多年成功創業的歷史,年輕企業家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去效仿,可以得到很多鼓勵,比較容易找到投資者。這裡孕育了世界一流的公司。硅谷的挑戰是:創辦了這麽多網絡公司、軟件公司,為社會真正帶來多少就業機會呢。
臺灣有成熟的硬件基礎設施,如果你有任何與硬件製造、節能相關的創新,可以很容易得到關注和支持。但如果你不在這個系統之内,就難得到支持,所以谷歌不可能在臺灣出現。
中國大陸有迫切渴望創業的年輕一代,無數的機會。挑戰之処是:他們要克服很多不規範、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等。在臺灣沒有私下交易、特別的照顧。在中國,有時甚至不知道創辦企業需要什麽。
Dasher教授補充道:在中國大陸,人們最關心的立即能賺錢,越快越好,不注重質量,不關注那些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成功的技術。有些技術會帶來等大成功,但需要更長時間、更多精力來孕育。目前中國有太多與日常生活、基礎設施相關的機會,如果在中國銷售巧克力可以帶來年收入60%增長率,人們爲什麽從事科技創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