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御用樂隊:借流行音樂為民眾洗腦

人氣 137

【大紀元2012年06月27日】毛澤東主張「文藝為政治服務」,而希特勒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也是「藝術為政治服務」這一理念的忠實信徒,他利用流行音樂和「御用」爵士樂隊為法西斯政權歌功頌德,這支樂隊中還有同性戀者和共產黨員。

人民網日前刊登歷史回憶文章,曝出擁有文學博士學位的納粹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是「藝術為政治服務」這一理念的忠實信徒。他深知,相比報紙和廣播,政治化的藝術才是懾服人心的最佳手段。

正是在戈培爾的授意下,在視流行音樂為異端的第三帝國,誕生了一支「御用」爵士樂隊;他們為法西斯政權歌功頌德的樂聲,隨著電波和唱片貫穿於二戰始終。這支「御用」爵士樂隊中有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甚至還有共濟會成員、同性戀者和共產黨員。

從封殺爵士樂轉為利用

20世紀30年代末,爵士樂風行歐洲大陸,唯獨在納粹德國處境艱難。美國《史密森尼雜誌》網站載文稱,這主要是因為爵士樂源於美國且「雅利安人的貢獻不多」,納粹遂將其認定為墮落的象徵。打壓流行音樂是納粹當局一以貫之的政策。

不過,供職於納粹宣傳部的官員們逐漸意識到,一味打壓流行音樂可能適得其反——民眾打開收音機時,並不想翻來覆去地聽那些歌頌國家社會主義的進行曲。隨著戰火熊熊燃起,戈培爾率先意識到,要想消除國民的厭戰情緒並打擊英美對手的士氣,作為武器的流行音樂必不可少。與其單純地封殺,倒不如給爵士樂一點自由,令其「為我所用」。

「御用」樂隊骨幹特權眾多

有了靈感,戈培爾很快開始招兵買馬。這支「御用」爵士樂隊的頭面人物,既要在藝術領域有說得過去的造詣,政治忠誠度也容不得半點含糊。戈培爾挑選了與他和多名高官私交甚篤的次中音薩克斯管演奏家盧茨•滕普林。機靈善變的希特勒的宣傳部長又找來了愛爾蘭裔美國人威廉•喬伊斯和貝利•斯圖爾特,安排他們給樂隊主唱卡爾•施威德勒出點子、寫歌詞。

被戈培爾相中的紅人,樂隊骨幹們享受的特權自然少不了。就拿施威德勒說,即便是戰爭最激烈之時,他仍然過著花花公子般的生活,穿著印有黨衛軍字母的名牌襯衫到處旅行,還經常以採購唱片的名義前往瑞士,每次帶回的名酒、巧克力、香煙都比音樂素材多幾倍。至於服兵役,有宣傳部長撐腰,這項義務自然與樂隊成員無關。

高效納粹宣傳機器

納粹宣傳機器的效率不可謂不高。戰爭爆發後的第五個月即1940年1月,德國聽眾吃驚地發現,收音機裡重新響起了一度銷聲匿跡的爵士樂,滕普林掛帥的「查理和他的樂隊」從此走進千家萬戶。

這裡不能不提一下德軍王牌飛行員沃納•莫爾德斯,此人是狂熱的爵士樂愛好者,總是趁著升空作戰的機會收聽來英國BBC定期播送的流行音樂節目。據說,當戈培爾把官辦爵士樂隊的方案呈報給希特勒時,正是莫爾德斯「收聽敵台」的事跡,促使希特勒拍板批准了這一項目。

篡改歌詞為納粹宣傳服務

作為德國官方認證的樂隊,政治正確性是他們必須時刻牢記的,用納粹宣傳部官員的話講,「我們絕對不能像黑人和猶太佬那樣,整天光演奏那種頹廢的玩意兒」——在樂隊創立初期,真正的爵士樂只佔全部曲目的15%左右。

為了吸引聽眾,每首歌曲的第一段保持原樣,接下來的部分就變了味:丘吉爾是醉醺醺的自大狂,為躲避炸彈整夜藏在地下室裡;羅斯福則是金融寡頭的傀儡;盟軍參戰的全部目標都是「為猶太人造福」……大多數情況下,類似的「二次創作」遵循固定模式:宣揚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企圖讓聽眾相信,第三帝國的勝利是遲早的。

隨著戰爭繼續,越來越多的德國公民應召入伍,樂隊的規模卻不斷膨脹,人員成分也變得複雜起來,甚至出現了來自比利時、法國和意大利的面孔。通常來說,他們上午現場演奏爵士樂,下午前往其他地點重新集結,演奏的內容也換成了官方核准的「愛國主義歌曲」。

樂隊主唱施威德勒等人的英語十分流利,可他們從未掌握英美諷刺文化的真諦。一個例證是,樂隊曾把錄製好的數百張唱片分發到戰俘營,其中大部分只聽過一次,就被盟軍戰俘們打成了碎片。

1945年,盟軍攻克柏林前的一個星期,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的地堡裡舉家自殺。

(責任編輯:辛民)

 

相關新聞
韓梅:迫害愛因斯坦與驅逐別爾嘉耶夫
金正日御用歌姬 上南韓電視「笑」談北韓生活
韓梅:「Hi,希特勒!」與「三忠於」
重慶歲月:一個警察的獨白《見證王立軍》(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