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綜合編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公司已經收購了九家德國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均為雇員不到500人的家族企業。而自2011年初以來,中方收購的德國公司總數已達21家。然而德方企業主擔心中國的收購方最終會解散公司,把部分或全部業務搬回中國。
《彭博新聞》報導,今年一月,中方在德國成交了一筆最大的收購交易,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Sany Heavy Industry Co)以5.25億歐元(即6.56億美元)收購了德國最大的水泥泵(cement-pump )生產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 Holding AG)及其全部負債。普茨邁斯特CEO 諾波特.史格茲(Norbert Scheuch)說,公司在 2009年時的銷售額驟降將近一半,只有5.47億美元,於是他們開始尋找投資方,考慮進行重組。
德方企業主擔心中國的收購方最終會解散公司,把部分或全部業務搬回中國。如果一旦中方將公司撤走,這將對德國經濟造成損害,同時,德國會因此失去一些技術上的專業優勢,比如機器生產、太陽能、自動供應等。
DMB公司執行經理馬克.太恩比格(Marc Tenbieg)說:「有人擔心,中方投資商也像一些風險投資者一樣,會把收購到的德國公司榨乾,只提出精華部分,然後解散剩餘的部分。」DMB公司的這種擔憂可以說代表德國14000多家中小企業的想法。
中國收購方的目標通常是那些處於困境的公司。一月份,中國第二大太陽能多晶矽片生產商江西塞維LDK收購了德國SWW。
在中國的三一重工收購了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不到三個月後,中國的徐工集團工程機械公司又協議收購了普茨邁斯特在德的主要競爭者施維英公司(Schwing Stetter)。三月,河北淩雲工業集團同意收購世界最大的汽車門鎖生產商凱德股份有限公司(Kiekert AG),當時凱德已經被其債權方接管。
德國人對接管公司的中方投資者不信任是有原因的。比如2005年,上海縫紉機生產商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GSB Group Co)收購了德國杜克普‧阿德勒股份有限公司(Duerkopp Adler AG,DKA)大部分股份。但是當上工接管DKA後,完全不能達到所預計的銷售額。後來總裁沃耐爾. 赫爾(Werner Heer)在年度報告中說,公司在被中方接管後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員工。
德國中小企業代表太恩比格說:「當企業的新主人開始改變管理方式時,對普茨邁斯特和其他類似公司的考驗就要開始了,或者關閉工廠,或者裁掉工人。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看之前的承諾是否能被兌現了。」
德國工業面臨中國挑戰
《金融時報》報導,私人企業專家Bernd Venohr說,私人工業集團是德國工業的主軸,在未來幾年內,很多這類公司都將面臨來自中國企業的嚴峻挑戰。
在向海外擴展業務的中國公司中,大型註塑機生產商寧波海田公司,主要通過收購德國的長飛亞塑料機械公司(Zhafir Plastics Machinery)實現其全球化業務。大連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也通過收購德國的一家機床集團F.Zimmermann進入德國市場。
像三一重工一樣,這些公司希望通過聘用德國工程師,從而學到新的技術。
根據經濟預測研究機構——環球通視(IHS Global Insight )數據顯示:去年德國是發達國家中為數不多的全球製造業產出份額沒有下降的國家之一,2010年佔全球製造業產出份額的6.3%,而2011年還有小幅提升,佔6.4%。與其他歐元區相比,德國顯示出強勁的工業實力。
但是數據也顯示,前年中國企業的產量佔世界製造業產出總量的17.7%,去年佔19.9%,這也暗示了,隨著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產出份額的增長,中國工廠的產量在增加。這種增長意味著中國已經接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生產者。德國位居第四,日本位居第三。
然而德國工廠也正在成為在中國市場開創業務的領軍人。德國大型工程集團西門子公司總裁彼得(Peter )說:「德國在中國的投資是中國在德國投資的數倍。〕
Heller是一家私人股份機床生產商,位於斯圖加特(Stuttgart)。據總裁Klaus Winkler介紹說:「儘管中國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一直在穩步前進,Heller德國工廠的工人平均生產效率比中國工人高兩倍半。」
西門子與世界最大的家電製造商之一——私人控股的德國博世公司(Bosch industrial group) 聯合投資了博世家用電器公司(BSH)。博世家電中國公司的技術部主管湯姆斯.考茨(Thomas Koch)也談到了類似的情況。他說,德國的工人勞動成本每年增長2-3%,而南京的工人勞動成本每年增長12-15%。
(責任編輯﹕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