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18日訊】1815年6月18日上午11時,法皇拿破侖與威靈頓公爵督陣的英荷聯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南的滑鐵盧戰村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戰鬥,戰鬥一直僵持到下午。正當兩支軍隊都疲憊不堪時,突然法軍的側翼響起了槍聲,前天被拿破侖打敗的布呂歇爾將軍率領的普軍,成功擺脫了拿破侖命格魯希元帥追殺,已趕來支援英荷聯軍,並猛攻法軍的右翼。晚上9時,拿破崙率領的法軍敗走。戰爭致使法軍死亡2.7萬;聯軍死亡2.2萬。
戰場上留下了2.7萬具法軍和 2.2萬具聯軍士兵的屍體。6月22日,拿破侖第二次被迫退位,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上,於1821年鬱鬱而終。
拿破崙稱帝 大敗盟軍
法國大革命讓歐洲各王室感受威脅,從1972年開始,歐洲各國組成了盟軍試圖毀滅法蘭西共和國,但在拿破侖率領的大軍的攻擊下,大敗盟軍的第一、第二反法同盟。
1803年5月18日,拿破崙廢除法蘭西共和國,改建帝制。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自封皇帝,稱拿破侖一世。他在行政、司法、軍事、財政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國家。
第一帝國覆滅 「百日王朝」的建立
隨後,拿破侖大敗歐洲盟軍的3次反法同盟,至1813年6月21日英葡聯軍打敗了儒爾當元帥和西班牙國王約瑟夫•波拿巴,最終摧毀了法國對西班牙的統治政權。
1813年8月的萊比錫戰役中,19萬1千人的法軍抵抗著超過30萬的聯軍。法軍慘敗,被逼撤向法國。
1814年,拿破崙的盟友丹麥、挪威投降,並簽訂了《基爾條約》,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在此期間,拿破崙正在六日戰役中奮戰,僅以7萬人,對抗著超過50萬的反法盟軍。3月9日的《儲蒙條約》簽訂後,聯盟各國同意保留反法同盟,直至拿破崙的最終戰敗。1814年3月30日,反法聯軍於進入巴黎;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
第六次反法同盟經歷了五度失敗後,終於成為勝利者;將拿破崙流放到厄爾巴島上,並復辟了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為法國國王。
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逃到法國,集結軍隊,把剛復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稱帝。
由於6月28日,因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拿破崙再被流放到聖赫倫那島,波旁王朝再度復辟。拿破崙時代至此結束。因拿破崙重返帝位總共101日,因此史稱「百日王朝」。
滑鐵盧戰役
為了共同對付拿破崙,1815年,由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奧地利、荷蘭與很多德意志邦國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聚集大量兵力準備將拿破崙再度推翻。急急忙忙抽調出一支英國軍隊、一支普魯士軍隊、一支奧地利軍隊、一支俄國軍隊,從各個方向向法國進發。
拿破崙為了抵抗聯軍,組織了28萬的兵力,並將他們分派到不同戰線上,同時增加9萬常備軍。而聯盟擁有70萬及20萬輔助人員,準備在前線用兵達百萬。
拿破崙為了迅速扭轉這種不利條件,採取了先發制人及個個擊破的策略,他帶領12萬4千兵力攻擊比利時的反法同盟軍隊。拿破崙想將英國人驅趕下海,將普魯士人逼出戰爭。拿破侖的進軍,使英荷聯軍陷於分散;普軍因此也變得更加謹慎,將其3/4的兵力集結在利尼及附近地區,阻止法軍逼近利尼。
1815年6月15日凌晨3時,拿破侖大軍的先頭部隊越過邊界,進入比利時。16日他們在林尼與普魯士軍遭遇,擊敗了布呂歇爾將軍率領的普軍。逼使他們撤退,布呂歇爾更在此戰中受傷。同日,法軍還成功阻止了威靈頓將軍率領的前來支援布呂歇爾的英軍。
普軍的敗退,英軍亦逼於無奈敗退。17日,威靈頓部隊敗退並駐紮在滑鐵盧村以南附近。拿破崙率軍追擊威靈頓部隊,同時命自己的部下格魯希元帥帶1/3的兵力追擊布呂歇爾部隊。由於當天晚上大雨,拿破崙部隊延誤了進軍,致使威靈頓部隊得以在滑鐵盧村以南附近加強了防禦。
而格魯希追擊的布呂歇爾率領的普軍卻逃出了追擊,並駐軍在瓦夫爾村。
1815年6月18日上午11時,法軍總兵力70,156人(含炮兵)、騎兵14,857人、各類火炮254門,在拿破侖的命令下,對威靈頓率領的共68,424人(含炮兵)、騎兵15,132人、火炮155門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戰役從上午11時到下午1時,拿破侖的四次進攻雖然被擊退下來,但威靈頓主陣地的防線顯然也出現了空隙。拿破侖正準備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加強了對英軍陣地的炮擊。整個下午,向威靈頓的高地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衝鋒。戰鬥一次比一次殘酷,投入的步兵一次比一次多。
突然,布呂歇爾率領的兵力56,412(含炮兵)、騎兵7,824人、火炮160門的普軍從側翼加入了戰鬥,致使法軍兩面受敵,法軍的兵力也懸殊很大。在盟軍的夾擊下,晚上9時,拿破崙率領的法軍敗走。而格魯希率領的法軍仍然還在尋找布呂歇爾部。
戰役意義
該次戰爭致使法軍傷亡2萬7千人,盟軍傷亡2萬2千人。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了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亡(1821年5月5日)。
滑鐵盧戰役是世界軍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結束了拿破侖及其帝國的時代,對歐洲有著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