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01日訊】中國男人數目遠遠超過女人,可能有人會推論說,這將使得中國單身女性在找對象時相對容易,但現實情況卻非如此。在中國,很多女人都感嘆道,要找到一個好丈夫如此困難。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於近日發表拉爾森(Christina Larson)的評論文章〈中國剩女的困境〉闡述這個現代問題。
拉爾森提及,中國女性雜誌《Cosmopolitan》撰稿人及一本新書《我知道你為什麼要離開》(I Know Why You’re Left)作者吳迪(Wu Di,音譯)認為,這是經濟快速成長的結果。吳迪描述中國目前面臨的一個新難題:出現越來越多的「剩女」。所謂剩女是指到了一定年齡以上的女性,有人說是27歲,也有人說是30歲,未婚(剩下來了),年齡大了而失去吸引力。
日益增加的剩女是中國報紙專欄、電視連續劇、約會節目等幽默且警惕的主題,根據2010年的調查,超過90%的男性受訪者同意,婦女應該在27歲前結婚,否則可能會變得永遠不受歡迎。
最令人驚訝的是,純粹從表面數字來看的話,幾乎不可能會出現「剩女」。中國有太少的女人,不是太多。在2010年,這個國家出生小孩的性別比為100個女孩相對於118個男孩,且到2020年無法找到配偶的男性人數預計將達到2400萬人。
中國家庭一直都偏好男孩,因為女孩終歸是要離開,歸屬到丈夫家。1980年的一胎化政策更激化了這個問題,由於超音波掃瞄的普及,使墮胎數目大幅上揚。結果是到2020年,估計會有15%到20%的中國適婚年齡的男人找不到新娘。
吳迪說﹕「在過去沒有剩女這種字眼。但今日女性有較多的財富及教育,有較好的工作,且對男人有較高的要求。」她接著說道:「現在你想要找男人,他必須有房子、車子,再加上你對他有感覺。但不會所有的人都找到這樣的男人。」
30年前,結婚證是進入成年期的護照。除非結婚,否則單位不會分房子給你。今天那些障礙已經瓦解了。除非你找到某個合適的對象,否則為何要結婚呢?吳總結說:「那些能夠忍受男人的缺點和痛苦的人才可能結婚。」
拉爾森論述說,根據一句古老的諺語,「皇帝的女兒永遠不需要擔憂會找不到丈夫。」事實上,皇室的女兒在選擇伴侶上是會遇到麻煩的,往往結婚晚得多。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現正面臨著與皇室女兒一樣的困境。
在1982年,年齡介於25到29歲的中國都市女性只有5%是未婚的。但是在1995年時已經是2倍了。而在2008年更達到3倍。大多數這些女性最終將結婚,因此年齡30多歲的單身女性雖然相對上是少的,但也快速地上升:在1995年時,年齡介於30到34歲的中國都市女性當中只有2%是未婚的,但是到2008年已經上揚到6%了。
引人關注的是,最不可能結婚的是那些教育水平最高的人。在中國城市,雖然並非全部,但晚婚的婦女卻越來越多,且教育水準越高的結婚越晚。根據研究,在2005年,上海具有大學教育水準的45歲女性當中,有7%是從未結婚的。
有個玩笑說,中國性別有三種:男人、女人及有博士學位的女人,在這三種人中,男人會與女人結婚,而有博士學位的女人不結婚。
「剩女」現象不只發生在中國,在許多東亞國家,教育程度高的、錢賺多的、擠在城市的女人,有越來越多完全拒絕婚姻制度。《經濟學人》去年報導,將近有三分之一30歲初頭之日本女性是未婚的,在台灣接近40歲的女性中有20%是未婚的;在新加坡27%受過大學教育的40 到 44歲的婦女是單身的。
中國的性別比例已經不平衡了,如果有越多的女性選擇過單身生活,這只會使得更多社會底層的未婚男性找不到老婆。根據2000年的普查,中國具有大學程度的男性中,只有1%在40歲時仍然是單身,但所得及教育程度都是最低的男性中,40歲時仍然是單身卻有25%。如果有2400萬個農村年輕人留在偏遠的村落,照顧年邁的父母,那麼當這些人年老時,有誰可以照顧他們呢?而且在任何一個社會,單身男性比例越高,犯罪及暴力事件也越多。就好像中國一句普通的口號,和諧的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石。顯然,北京所擔心的相反現象正在出現。
在一個世代以前,當中國社會較簡單之際,只有較少的選擇。但今天巨大的經濟變動,且在中國贏家和輸家之間有巨大鴻溝,你的配偶可能是決定你騎自行車或寶馬回家最大的一個因素。而這使得婚姻這個問題變得複雜化:中國受過教育的婦女越來越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但卻越來越難找到如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