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陽】:從「4‧25事件」看「光誠危機」

李曉陽

【大紀元2012年05月06日訊】最近幾天,因陳光誠所引發的「政治風波」舉世罕見。看過各方評論及對「光誠危機」走向的諸多推測之後,突然發覺無論從事件起因還是發展過程,都與十幾年前的「4‧25事件」具有極高的相似。甚至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及後續影響,亦可以當年的「4‧25事件」為參照來進行推測。

其一,事件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事件的影響範圍。陳光誠本人實屬一位與政治無關的民間維權人士,其維護的僅是自身及其周邊公民最基本、最正當的人身權益,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提出任何「政治述求」,這與十年前的「4‧25事件」是本質相同的。而正因為如此的人身述求,甚至是生存述求,被當權的「中共」內部別有用心者強加以「政治色彩」,才導致了事件的不斷惡化,直至最終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加以關注。並且在關注的同時,各自對事件如何判定,亦毫不留情地將所有的人劃分了陣營:對中共體制內的人來說,便是你「黨性」優先還是「人性」優先的選擇;對中共體制外的人來說,便是你「本著人性介入事件」還是「暗藏人性漠不關心」的選擇。

其二,事件的發展過程在考驗所有人的選擇。陳光誠進入美領館,無論是否如傳言一般得到了「胡溫」暗中支持,僅就事件發生的時機及陳光誠對溫總理髮出的「求助」,都有足夠的份量成為「胡溫」清除體制內毒瘤、從新創建健康政權的轉折點。這也恰如十幾年前「4‧25事件」之初,朱鎔基總理和平解決群眾上訪那一瞬間,為中國政治環境開創的、轉眼而逝的走向健康政權的機會。也正是因為朱鎔基總理所展現的人性與政治風度,被「江三代」視為搶了自己的風頭,從而一意孤行地將中共政權推向了人性的對立面。而在「4‧25事件」及後續的發展過程中,正是因為體制內的人包括朱鎔基總理本人都沒有發揮膽量,去堅持自己的人性與政治魄力,才導致一國政權要消耗巨大的財政收入來維持一個惡人的私慾,廣大的民眾也就此失去一個享受健康社會環境的機會;而國際社會也因為沒有發揮應有的關注並介入事件的發展,從而放縱這個「流氓本質政權」走向了肆無忌憚的程度。

那麼,今天的「光誠危機」發展到此,雖未至終局,但僅從表象論,「胡溫」已經輸了一局。因陳光誠在全世界眾目睽睽之下,向「胡溫」提出的三點要求,矛頭直指周永康及政法委係統,如若「胡溫」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便是扭轉政治乾坤的良機。而到目前為止,竟然還在走「中共式維穩」的老路線,視民間沸水般的期望如無物,豈不是在削減自身原有的執政基礎;而國際社會亦仍在按固有的方式配合「中共流氓式外交」在演戲,亦是沒有吸取十年前的教訓。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現今的廣大民眾卻改了十年前的沉默,在熱切地關注著「光誠危機」的發展。如若說「光誠危機」寄托了中國民眾對「胡溫」最後的期望,恐怕毫不為過。

其三,事件的未來走向將關聯所有人的未來。十幾年前的「4‧25事件」發生之初,除了法輪功學員及家屬外,所有人都會覺得與己無關。但十幾年的發展來看,正是從當年的「4‧25事件」開始,中國整體環境開始走向「黑獄治國」,中國的政治格局演變為一面黨旗下,政法勢力大於政府公權力、政法委書記在中共各級常委內都一人獨大的奇怪格局。其結果是:各級政府以「維穩」代替「施政」,「維穩成績」一票決定官職起落,各級官員視「維穩」為至寶,而將中央政府其他一切政令視若無物;廣大民眾在「維穩」大局面前,切身利益毫無保障,一旦被扣上「破壞穩定」的大帽子,便是萬劫不復。這種黨內有黨、國中有國,隨意剝奪民眾合法權益的惡狀不正是自「4‧25事件」為始的嗎?

如若當初「4‧25事件」是剝奪公民信仰權力、行為權力的轉折點的話,今天的「光誠事件」是否可視為公民是否享有自由行動權,甚至是生存權是否有保障的關鍵時刻呢?如若陳光誠在如此舉世矚目的情況下,最終尚且要流落他鄉而不得安守故土的話,那還有哪一個中國民眾敢說自己能夠在這個國度安全的成為順民?如若在此等情勢下,「胡溫」仍縱容政法系統打著「維穩」大旗,越俎代庖行政府公權應行之事,將陳光誠迫走國外而不是切實保護於家國之內的話,莫說「胡溫新政」無可談起,恐其未來的政治地位亦難保矣。

綜上所述,自99年「4‧25事件」起的這十幾年時間,已經驗證了「江三代」所創建的、以政法委為主導的「維穩治國」方針,給這個國家所帶來的國際影響及國內政治環境、民眾生存環境所造成的惡果。而今天的「陳光誠事件」最終的處理結果,如若按現在呈現的狀況發展下去的話,便是當年「4‧25事件」的微型翻版,中國的政治環境、民眾的生存環境都將走向更黑暗、更冷血的程度。也許真到了那一時刻,中國的民眾亦能放棄對中共執政的最後期望。從這個意義上,陳光誠一家踏上赴美飛機之日,便是中共政權坍塌的啟始之時。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美國截然不同的政府過渡
沈舟:美軍報告直戳中共軍隊軟肋
周曉輝:川普對巴拿馬發通牒 為何提及中共
【新聞短評】是否解除對魯比奧等的制裁,北京左右為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