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5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5月5日(週六)結束對中國的訪問,離開北京前往孟加拉,但「陳光誠事件」依然沒有定論,維權人士陳光誠仍留在「和監獄差別不大」的醫院。而陳光誠的初衷——對政法委腐敗違法暴行的控訴更是無人問津。異議和人權活動人士表示,「陳光誠事件不是中國人權的勝利」,擔心中共當局會加緊對著名異見者的控制。
克林頓離開中國 陳光誠未隨機
路透社在北京首都機場的記者說,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搭乘的飛機在當地時間5月5日下午兩點左右離開了中國。但據信,陳光誠現在仍然在北京的朝陽醫院內。而此前曾經有美國媒體的報導說,陳光誠哭着說想要盡快離開中國,「我強烈希望自己與家人,可以乘坐希拉里的飛機到美國」。
5月2日,陳光誠離開美使館到朝陽醫院後,《新聞週刊》北京分社社長劉美遠(Melinda Liu)曾在網絡上發出信息:「我認識陳光誠已經十多年了。他被威脅、被監禁、被毆打,感覺他從來沒害怕過。在北京的醫院裡,他恐懼了。他哭著請求我轉達給美方,他想登上希拉里的飛機。」
美國國會的中國問題委員會5月3日就陳光誠事件舉辦聽證會,期間,陳光誠意外致電美國國會,請求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助他赴美。參加聽證會的聯邦眾議員沃爾夫(Frank Wolf)表示,奧巴馬政府「有極大的道德責任,保陳光誠一家均安;稍有不逮,無可寬宥」。他稍後表示已把陳光誠的要求轉告希拉里‧克林頓辦公室,對方承諾傳話給人在北京的希拉里‧克林頓。
陳光誠仍留在「和監獄差別不大」的醫院
BBC記者馬騰說,現在克林頓走了,陳光誠仍然停留在「和監獄差別不大」的醫院。治安人員不准任何人探望陳光誠,「陳光誠戲劇」並沒有結束。週六,朝陽醫院仍是保安嚴密。醫院外的記者沒有在附近地區看到任何美國使館的車輛。
據朝陽區醫院有關人士透露,自從陳光誠來醫院後,國保人員來了400多人,醫院裡外到處都佈滿了國保的警察和便衣,感覺就是東師古村封鎖的延續。據報導,週四在醫院,警方粗暴對待試圖探訪陳光誠的記者和一些支持者。週五,更多試圖探訪陳的支持者被毆打和被拘押。警察把那些聚集在醫院外面的記者的名字和媒體證信息記錄下來。
北京著名維權律師江天勇在朝陽醫院被帶走後,遭到北京國保暴力毆打致耳朵失聰;北京維權人士周莉去探望陳光誠也被帶走做筆錄。
異議人士艾未未的會計師和稅務師杜延林,說他週四下午一點試圖探訪陳,但是被便衣警察攔截。
陳光誠對政法委的控訴被淡化 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逃離軟禁後的陳光誠在4月27日週五,曾通過網絡視頻向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三點要求,要求溫家寶親自過問,調查有關他遭到迫害的事件。陳光誠在視頻中揭露,周永康系下的政法委無法無天、維穩腐敗,花在他身上的維穩經費2008年是3,000萬元,2011年已超過6,000萬元,並向溫家寶喊話說,「究竟是地方黨委幹部違法亂紀、胡作非為,還是受中央指使?我想不久您應該給民眾一個明確的答覆。」矛頭直指周永康。
在這次中美談判過程中,周永康政法委系統扣押陳光誠家人來威脅其必須儘快離開美國大使館。在陳離開美國大使館之後,中共立刻變臉,故意撕毀協議,不但讓美國陷於指責之中,還讓官方媒體高調威脅和謾罵美國和陳光誠。面對家人人身安全受到的威脅,陳光誠被迫改變初衷,要求離開中國。
華府的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表示,周永康政法委系統的所作所為,不僅拖美國下水,讓其有意或無意地配合中共合演雙簧,有苦難言;更嚴重的是,周永康維穩系統罪惡被掩蓋,陳光誠對政法委腐敗違法暴行的控訴,被顛倒黑白成通過中方所謂的「正常渠道」申請去美國留學;真相被利益和暴力掩蓋,善良的老百姓再次被欺騙。
陳光誠事件恐導致對異議人士更嚴厲的監控
中共外交部週五表示,陳光誠可以申請出國留學。一些中國異議人士表示,即使中共當局允許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及其家人離開中國,今後並不會放鬆管制,中共當局甚至可能加緊對著名異見者的控制,嚴防人們受到陳光誠案的鼓舞而挑戰統治。
美聯社還引述中國人權保護協會調查員王松蓮的話說:「不幸的是,陳光誠事件不是中國人權的勝利。因為儘管他的近親可能得到自由,但是他的大家族成員可能會遭到報復,曾經暴力對待他和家人的那些人不會受到懲罰。」美聯社援引作家莫之許說,從陳光誠事件,中共官方也會汲取教訓,採取措施更嚴厲地看好、監督類似關鍵人物。
在5月3日美國國會召開的有關陳光誠安置方案調查聽證會上,維州議員沃爾夫先生在發言時幾次呼籲美國政府,仿傚前總統里根,像拆除柏林牆那樣,拆除那堵把中國人民與世界隔絕起來的牆。沃爾夫議員說,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美國已經失去了一個歷史機會。這次,奧巴馬政府又一次失去了歷史時機。
有人權活動人士擔心,美國政府雖然可能繼續幫助陳光誠和其家人來到美國,但如果有意或無意漠視陳光誠事件的根源問題——陳光誠所控訴的政法委腐敗違法暴行,那只是救了陳光誠一家人,將來中國大陸的維權人士反而會被更加嚴厲的看管。
(責任編輯:林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