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5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端木瑾報道)中日兩國政府預計6月達成人民幣與日元直接兌換協定,屆時人民幣將開始跨入國際外匯市場。不過專家稱,計劃推動本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國家,首先得有穩定的政治環境為本國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才有實力為該國貨幣國際化提供堅實的基礎。
人民幣直接兌換日元是基於去年12月中日兩國北京會談時的協定。今年2月開始,通過具體談判,達成了人民幣直接兌換日元既可降低兌換手續費,也可簡化兌換手續,對兩國企業彼此的投資、貿易都有利的共識。
然而這期間,正值「薄王事件」導致中共內部政治鬥爭加劇、加以陳光誠事件及各地民眾維權事件頻繁發生等因素,使中國政治目前處於一種極不穩定狀態。
在經濟面向方面,提供有關工業活動狀況早期快照的匯豐(HSBC)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預覽值(flash PMI)為48.7,低於4月份的49.3。過去7個月來,這個數據一直低於50,顯示工業活動一直在趨弱。
此外,世界銀行(World Bank)上周三(23日)在其《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更新》(East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Update)中下調對中國年度經濟增長率的預估從8.4%下調至8.2%,並表示單純依靠國家投資及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顯示中國經濟的前景並不樂觀。
人民幣國際化 專家:需完全解除資本管制
人民幣的國際化當然對中國經濟是會有一定的益處,例如出口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或企業在海外以人民幣募資時,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匯率風險,而且進口可以人民幣支付。也有一些人認為,貨幣國際化是一國經濟實力的反映。
人民幣國際化是近期金融市場熱門話題之一,北京當局也似乎大力推動,例如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及在海外如香港建立離岸的人民幣中心等,試圖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
但是要稱得上是「國際貨幣」,其需要能夠被用於國際貿易支付、國際結算和金融產品計價的能力;這樣的貨幣常會成為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中的一部分,或者成為國際債券發行使用的貨幣,在國際上通用,所以也被稱為關鍵貨幣(Key Currency)或國際貨幣。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伊藤隆敏在《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與風險》一書中提到,使人民幣真正成為國際貨幣,北京當局還必須採取若干重要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全解除資本管制。這本著作在受美國著名智庫「外交關係協會」資助下撰寫的。
而解除資本管制可能會帶來一些風險,也可說是貨幣國際化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是北京當局不願意付,或者是中國經濟現況可能負擔不起的。
這些成本或風險包括:可能喪失部分本國貨幣的控制權。因為在固定匯率、資本帳戶開放的條件下,熱錢流動很容易抵消傳統貨幣政策的效應。
再者,一旦國內或國外的貨幣持有者對貨幣的價值失去信心,那麼本國貨幣就將面臨大幅貶值的風險。
最後,如果本國過度負債,最終容易讓本國金融體系及國內經濟暴露在更大的外部衝擊下。
匯率仍遭操縱 人民幣國際化長路漫漫
貨幣國際化與全球政治經濟密切相關。國際貨幣的歷史起源於在國際貿易中使用金、銀等金屬貨幣。19世紀,英鎊由於盯住黃金而成為儲備貨幣。到了20世紀,美元後來居上,成為主導貨幣。所以縱覽貨幣國際化歷史可以看出,推進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很可能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再者,所謂國際貨幣必需為國際社會所接受與信賴的貨幣,在目前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匯率遭操縱的質疑聲不斷的情況下,雖然人民幣直接兌日元的新體制可將人民幣國際化推升一步,但人民幣要真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可能尚有百步甚或千步的漫長旅程要走。
(責任編輯:王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