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雙溪.燦光寮古道

人氣 268
標籤:

上一次造訪燦光寮古道,已是八年多以前的往事了。

想當年,來到樹梅礦場,花了一個多小時,幾乎就要放棄,才終於找到古道的入口。如今在礦場的產業道路口,已設有步道導覽圖,沿途各岔路口也都設有清楚的指標,指引古道方向。

這個季節造訪燦光寮古道,時節正佳,恰逢東北角的芒花季。燦光寮的秋芒一向有名,每當深秋芒花滿山怒放,隨時間推移,色彩變化,由艷紅,而黃澄,而終如浪雪,芒花在陽光下閃耀發亮,可媲美陽明山的大屯秋芒。

關於燦光寮地名的由來,或說源自於此地深秋時滿山芒花光彩閃耀,而步道口的導覽解說文亦如是說。這種說法,流傳已久。不過隨著網路資訊發達,一些舊的說法,也有新的資訊及事證,而被推翻掉。關於燦光寮的地名,就是一例。內政部建置的台灣地名查詢系統,關於燦光寮地名的由來,引用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的資料,認為:「燦光寮,亦作菜公寮,有出家和尚齋食於此,搭寮以居,故名。」

另一個證據是九份樂伯在探索燦光寮地名時,找到了1895年日本近衛師團《攻台戰紀》,書中有〈近衛師團三貂灣上陸諸隊之位置圖〉,列出附近地名,燦光寮山標示為「菜公寮山」(註1)。

台灣有不少地方都有遍生芒草的地貌,先民大多直接使用「茅埔」、「草山」、「草寮」等地名,具有樸質的草根性,而燦光寮的地名,卻僅此一例。「燦光寮」與「菜公寮」音似,極可能就是由後者衍譯而來的。


燦光寮古道入口

燦光寮,即使可能不是最初的地名,但它出現在歷史文獻也已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清朝嘉慶十年(1805),海盜朱潰入侵蘇澳,打算長期佔領,做為根據地。台灣知府楊廷理聞報後,親率兵員急赴蛤仔難(宜蘭)因應。

當時楊廷理越過三貂嶺後,抵達牡丹坑後,不往頂雙溪,而是折往東北方向,沿著牡丹坑上游,經燦光寮,前往大三貂港(今澳底),再越過隆嶺,進入蛤仔難。這一年,清廷增設大三貂港口汛(把總一員,配兵三十名)及燦光寮塘(配兵十名),以加強東北角的防務。燦光寮,因此首次出現於歷史文獻。

因為軍事的需求,二百年前在牡丹坑、燦光寮、大三貂港之間,因此形成了一條兵勇巡行往來的道路,這是最早的燦光寮古道,亦可稱為「燦光寮汛塘古道」。「汛」、「塘」是清朝綠營駐守地方的軍事單位。

嘉慶十七年(1812),噶瑪蘭正式設治,淡蘭之間公文往來日益頻繁,官府於嘉慶二十年(1815),增設柑仔瀨舖(瑞芳)、燦光寮舖、三貂嶺舖(每舖設舖司一員,舖兵四名),負責舖遞業務(相當於今日的郵局)。不過當時的舖遞只負責傳送官府文書,而遇有軍事需求時,舖兵兼做塘兵,負擔軍事任務。

於是這條燦光寮古道,即是軍用道路,也成為郵舖道路,亦可稱之為「燦光寮舖遞古道」了。汛塘路與舖遞路大致路線重疊,而又有不同。然而經過兩百年的歲月,燦光寮塘與舖都已裁撤百年以上,隱沒山林,其間又有風雨滄桑與道路變化,欲求當年真正路線,並不容易,大概也沒有人能說得準。

現今政府已整修的燦光寮古道,並命名為「燦光寮步道」,是從樹梅礦場產業道路的入口至牡丹坑產業道路的正光三號橋,全長五公里,路況最好,就逐漸成為燦光寮古道的主要踏青路線了。


昔日古道入口的芒草路(2003.03.30)。

今日古道入口的芒草路。


燦光寮古道柑仔店遺址。

現在想探訪燦光寮步道,既不虞迷路,而路況也算相當良好。102公路接近19K的樹梅觀景平台旁的草山戰備道路口即可看見步道指標了。

進入草山戰備道路,前行兩公里,抵達樹梅礦場產業道路岔路口,這裡設有燦光寮步道導覽牌,古道里程由此起算。

進入產業道路,沿著土石路下行,約七、八分鐘,遇岔路,直行往礦場,依指標,取左行,走到土石路的路底,就變成古道小徑了。這裡大約是里程1K處,是燦光寮古道的正式起點。

走過一小段的芒草路,路徑整理得乾淨清爽,鋪有枕木,芒草避道,穿越不復當年辛苦,不久即進入森林裡。山徑一路下坡,陡峭處鋪有枕木土階,也設護欄及欄索,接著古道沿著溪澗的岸邊下行,這段路有古道最完整的舊石階,古樸,但多青苔,較為濕滑,小心通過。過溪澗路,古道穿越樹梅礦場的小土石路,續往下行,古道逐漸趨平緩,緩緩下坡,林蔭怡然,路況亦佳,走來相當舒適。

前行約一公里,抵達柑仔店(雜貨店)遺址,這裡大約是里程2K處,僅存殘垣斷壁,比起八年前,容顏更加憔悴。遺址處立有古道解說牌,店前小廣場設置了木椅,供遊客休息。古道荒廢,沒人行走,柑仔店自然也失去生存的意義了。

續行幾百公尺,經過小溪澗,上游斜壁形成一座小瀑布,水流潺湲。過里程2.4K標誌後,來到了古道重要的岔路,古道至此一分為二,右行是政府整修的「燦光寮步道」,沿著牡丹溪上游的溪岸,走往牡丹坑(指標寫著「往貂山古道3600公尺」)。左行是古道舊路,可經黃吉祠、雞母嶺,通澳底,途中也有岔路可繞往牡丹溪下游,與右線會合。

右線與左線都是燦光寮古道,若要簡單的區分,則可以稱右線為「燦光寮舖(遞)古道」,而左線稱為「燦光寮塘(汛)古道」,但這只是粗略的區分而已,我不盡然相信。若熟悉這個區域的古道群及了解當年清廷所設三個舖遞的位置,則對燦光寮古道的路線就會有不同的思考與想法。


燦光寮古道(往牡丹坑)

我還沒走過右線,於是先取右行,走往牡丹坑,打算回程再走左線,繞回到這處岔路口。

沿著牡丹溪上游溪岸而行的這條燦光寮古道,經過政府整修及維護,溪澗架設小木橋,沿途也設有護欄,路況仍佳。下行約0.6公里,抵達里程3K處的金瓜石抽水站。

金瓜石採礦欣榮的時代,居民飲用水不足,因此在牡丹溪上游建造水壩儲水,並設置抽水站,抽水越嶺送往金瓜石。金瓜石沒落後,人口外流,這處抽水站也就廢棄了。抽水站設於何年?廢於何年?解說文卻未說明。站在水壩上,可以望見草山山頂的通訊基地台,而燦光寮古道就藏身我眼前這片鬱鬱蒼蒼的山林裡。

沿著溪岸下行,沿途有一棟荒廢的機房,路上躺著生鏽的鐵管。愈至下游,古道貼近溪流,景色愈優美。古道在里程4.1K處,終於與牡丹溪交會,溪谷下方有一小攔砂壩。古道越溪之後,與左線會合,須再越過攔砂壩,回到右岸,沿著溪邊的土石路出去,才能接牡丹坑產業道路(定福路),然後步行一個小時至牡丹車站,或者在正光三號橋前,右轉往貂山古道,走回草山戰備道路。

我在燦光寮左右線交會的牡丹溪溪谷稍作休憩之後,然後踏上回程,選擇左線上山(從回程的行進方向來看,左線反而變成在右邊了)。嘉慶十年(1805),台灣知府楊廷理可能就是走這條古道上山,經燦光寮,走往大三貂港。


金瓜石抽水站小水壩。

燦光寮步道接近終點(4.1K),與牡丹溪交會。


同治庚午年古墓(1870年)

爬坡上至支稜,古道漸趨平緩,山路變為寬闊好走。續行不久遇見路旁有一座清朝同治庚午年的古墓(同治九年,1870年)。墓碑籍貫刻著「靖邑」,為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

古道途中遇古墓,讓人興起多少的歷史懷想。

過古墓,即遇岔路,右往石笋古道(石筍古道)及燦光寮6號民宅,古道仍左行;不久又遇岔路,右往大牛埔山及黃吉祠。這就是嘉慶十年楊廷理所走的路線了。

遙想當年,楊廷理走在這片山林裡,沿途尋思東北角的防務問題。他詢問這裡的地名,嚮導或當地居民以閩南福佬話回答:「菜公寮」。楊廷理決定在這個山區設立一處軍事據點,以執行東北角的巡防任務。而「菜公」與「燦光」音似,於是官方便以較古雅的「燦光寮」為地名,設立了燦光寮塘,派駐兵十名。這是我對燦光寮地名來源的推測(與想像)。

取左行,續行不久,古道接近溪澗,雜草漸多,路況漸差。雖然路徑還算清晰,有跡可循,沿途也有登山條,但與來時走的燦光寮步道路況對比,心情頗有落差。一個人走在寂寥的荒涼古道,愈走心情愈蒼涼。

走來正覺孤寂,途經小溪澗時,卻見淺澗之中,溪蝦活潑成群。蝦群依水為生,日子過得逍遙自在;我向蝦群借水拭臉,洗拭臉上的古道汗塵。我的舉動驚擾蝦群,個個慌張竄逃。萍水相逢,交友不成。

續行,不久爬上稜線的保線路,依山友設置的指標,取右行;不久,又遇岔路,再取左行。雖然多岔路,但小心留意標誌及登山條,不虞迷路。沿途又幾次越溪,走在溪岸,因沿途有廢棄的墾地及農路,有時會誤入歧途,找不到登山條時,回頭尋覓時,才驀然發現登山條就在溪對岸的樹枝上。


古道途中數次越過小溪澗。

小溪裡的蝦蝦們。


吊橋頭遺址

回程大約走了一個半小時,終於抵達簡姓人家廢棄的石厝。當年我誤以為是燦光寮舖遺址。八年後重逢,我差點路過而沒發現。

雖然當年屋外也是滿庭雜草,但屋形外觀完整清楚,還可以走入屋內,檢視屋內的陳設,廚房灶台猶存。而如今整個屋牆已都被樹藤蔓草所包覆,幾乎看不出這裡有建築物了。

從簡厝再走到蕭厝遺址,途中有經過廢棄的駁坎及竹林,卻沒看見到燦光寮塘的軍營遺址。八年前我經過時,就沒有注意到遺址,如今恐怕更已被雨打風吹去。

嘉慶十年的燦光寮塘,僅駐兵十名,同治年間,減為六名;到了清末,只剩一名,單兵駐守而已。如今又過一百多年,其間農民入山拓墾,燦光寮成村,山中若有營舖荒屋,恐怕早已成了農宅建材,或移作溪岸駁坎,或鋪為山路石階了。

我探訪燦光寮古道,前後兩次相差八年時間,就已感受到古道的劇烈變化,更何況是二百年如此漫長悠悠歲月。所以也不必在意能否找到燦光寮塘或舖的遺址,或執泥於古道路線的真偽與孰是孰非;對於旅人來說,尋訪古道並非為了學術的考古調查,而只是一種人生與歷史情懷的領略而已。

蕭厝也變得更蕭瑟了,不如八年前屋狀完整。過了蕭厝,路旁有廢棄的馬達,鐵打的機具依然如昔,反而成了我最熟悉的古道記憶。接著就來到了牡丹溪上游河岸的吊橋頭遺址。吊橋頭的存在,顯示這條古道昔日扮演過重要的交通功能。

過吊橋頭,越過牡丹溪上游,前行十幾公尺,就返回到燦光寮步道里程2.4K附近的岔路口。實際走一圈環狀路線,兩相對照,我回程所走的燦光寮古道,雖然荒涼,但無論就歷史意義或古道遺跡,都比現在政府整修完成的「燦光寮步道」更來得可觀,目前卻僅有民間熱心的登山團體設置的簡易路標而已。

近幾年來,新北市政府積極整理山林步道及古道,而多採生態工法,以維持步道自然本色,向來為山友所稱道。未來如能再進一步的整理燦光寮古道完整的環狀路線,循著楊廷理的足跡,使古道更逐步推向黃吉祠,我想這項治績應會獲得山友們的感念,而長存於東北角的山林裡。

旅遊日期:2011.10.24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102公路。眺望大肚美人山(基隆山)。


草山戰備道路。秋芒綻放。


燦光寮古道入口。


古道舊石階。


燦光寮古道。


古道途中的小瀑布(約2.3K~2.4K)。


金瓜石抽水站水壩頂遠眺草山通訊基地台。


金瓜石抽水站廢棄的機房。


古道沿著牡丹溪右岸下行。


燦光寮古道。回程路線。


部份路段雜草多,景象荒涼。


簡厝遺址。幾乎完全看不出屋形了。


蕭厝遺址。


廢棄的馬達。


燦光寮古道。柑仔店遺址附近。


返抵樹梅礦場土石路口。欣賞「燦光秋芒煮茶壺」的美景。

相關新聞
北市內湖 .圓覺瀑布步道.大溝溪步道
陽明山 .內寮古道(礁坑古道)
陽明山.擎天崗.紅樟湖茶寮遺址.竹篙山
新北市瑞芳.驚艷「水」金九 -水湳洞遊憩園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