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CEO扯小謊的內心世界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5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劉備的治國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職場上許多位高權重的總裁(CEO)或領導者輕看捏造學歷這種「小惡」,以致付出慘痛代價。他們顯然得學習中國古代君王的智慧,預防大壞事得從小惡開始防範。專家們認為,領導者扯小謊的心理因素可能是自我欺騙、缺乏安全感等,無論如何他們的說謊行為已經為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就算不捏造學歷同樣能達到功成名就,有人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積工作經驗,累積小贏成就大勝利。

不要因為惡事小,就以為不是犯罪,便任意妄為,小的惡事累積多了甚至會造成國家之亂。《財富》(Fortune)雜誌報導,不久前雅虎總裁湯普森因假造學歷之爭議而辭職下台,使得因不光彩的學歷造假事件下台的領導者名單,包括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專業零售商RadioShack的前總裁艾德蒙森和美國聖母大學(Notre Dame)橄欖球隊總教練奧力里,又新增一例。

心理學專家分析,有些人總會以下降的道德標準來合理化欺騙行為,掩蓋公然的謊言,假裝一切都是合乎道德標準、自己本質上還是個誠實的人。消費文化與品牌策略專家漢夫特(Adam Hanft)認為,這些擁有權力的領導者最終都沒有勇氣去改正自己所做的錯事。因為在這樣一個自欺欺人的合理化過程,他們已經深陷執迷中不可自拔。

這些位高權重的人皆因惡小而為之,以為只是一個小小的謊言,卻賠上了如日中天的職業生涯,事實上累積許許多多的小謊言最後就會鑄成大錯,所以大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漢夫特以及其他領導與人類行為專家試著從心理分析治療的角度來解釋此類說謊者的內心世界。

★自我欺騙

聖地牙哥精神病學家萊斯表示,人一旦說謊而且長期不更正謊言,最後會相信謊言是真的。這些說謊的領導者早在功成名就之前就有說謊的行為模式,因為缺乏自信而養成誇大其辭的習慣。萬一他們的謊言得逞,而且爬上高位,他們就以為謊言永遠不會被揭穿。而且當他們升到管理層的頂端,身邊圍繞的都是諂媚之人,只聽到讚揚,聽不到實話,他們封閉在一個相信自己沒有做錯事的世界裡。

★缺乏安全感

紐約心理分析家辛爾認為,說謊的根源通常是說謊者認為自己很糟糕、很丟臉,怕被認為不稱職、不夠格,所以偽裝亮麗的外表。萬一有人發現真正的自己,那麼辛苦建立的外表就會完全崩潰。這些外表看起來功成名就、或者企業界正在竄起的明星,顯然並非就讀一流學校,他們內心可能完全否定自己,缺乏安全感或感覺自己不足,然而捏造學歷讓他們不僅時時感到不安,深恐謊言被揭穿,也可能得承受當初想避開的恥辱。

★為求生存 不擇手段

戴爾卡內基訓練中心副總裁克羅姆說,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捏造證書之事時而見之。雇主也發現越來越多人公然在履歷上說謊,如變造工作年資以掩蓋工作資歷的間斷,或虛列許多未曾做過的工作項目。失業率增加,就業市場僧多粥少,履歷造假事件更層出不窮。

諸多研究顯示,不論是故意或不慎誤寫,半數的履歷表包含至少一項不準確的學經歷。川普集團顧問柏恩斯坦認為,躋身競爭的商業界必須有一流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就讀一流學校,否則其他人就會看輕你。

漢夫特提醒,這些成就卓越者的不名譽事件會危害社會大眾,一般民眾看到名人或專家出錯,就會幸災樂禍,覺得自己不像他們那麼壞,可以繼續自我欺騙、合理化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千萬不要讓我們的人生陷入更大的謊言中,說謊的動機通常是為了得到更多想要的東西,越執著於想要的東西,慾望就越控制你,因此必須學習控制慾望。

累積小贏為大勝

商業服務網站MyCorporation.com總裁施威尼(Deborah Sweeney)認為,縱使各個企業的總裁審核履歷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原則是絕對不會變,首要條件就是不能捏造履歷。

其次,《富比士》(Forbes)雜誌登載,網絡行銷專家尼爾(Neal Rodriguez)以個人的奮鬥經歷說明不用說謊或假造學歷也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尼爾在工作上不求大勝,每次設立短期目標,追求多次小勝(small win),累積小贏為大勝。

他靠自己所累積的一點工作經驗就開始從事自己熱愛的專業工作。首先他熬了一個晚上,從美國生活服務網站About.com幾乎學會了操作個人電腦的每個細節,然後去應徵時薪9美元的工作。藉由這個工作以及幫家人和朋友處理電腦而累積的一點電腦知識,便足以讓他成為南佛羅里達南方貝爾公司的IT系統維護專員。

這個工作讓他的技術純熟,並學會執行小規模的網絡行銷計畫,銷售加盟產品,使得他日後能幫川普集團、尼爾森公司、美國在線服務公司(AOL)和其他許多全球性企業協調與執行網絡策略,逐步累積成目前在網路行銷領域的成就。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美十大權力CEO Google執行長佩吉居首
全球八位只拿1美元年薪或不拿工資的CEO
進修逐珠寶夢  女創業成CEO
雅虎CEO被曝學歷造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