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啟思】

【周曉輝】:說說君子之風

周曉輝

人氣 665

【大紀元2012年05月13日訊】「君子」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尚書》、《詩經》等先秦文獻中,不過,深入探討「君子」之義的還是在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裡。

根據學者的研究,在《尚書》中,「君子」的主要意思是方伯州牧等為政者;在《易經》中,「君子」出現了重德行的為政者的意思,比如「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勞謙君子,有終吉」等。而《詩經》中的「君子」之義可參見向熹先生的《詩經詞典》,主要有四種含義:一、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二、有高尚道德的人;三、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四、詩人的自稱。

可見,在孔子之前,「君子」除了地位尊貴外,就已經有了「有高尚道德之人」的內涵,但直至孔子才對此加以了詳盡闡述,指出甚麼是君子,每個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的品格到底包括哪些。據統計,《論語》中直接談及君子的話語共有十多條。孔子談及的君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當官之人、士大夫,二是一般意義上的君子。可以說,君子是儒家學說提倡的理想人格,他是與小人相對的。

在孔子看來,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如「君子懷德」,「德不孤,必有鄰」。「仁愛」是君子首要具備的,因為君子只有實踐「仁」才能成為君子。是以孔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還必須襟懷坦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種胸懷的核心就是「忠恕」。君子應當在「仁」的原則下處理人際關係。「仁」除了愛人外,就是要「忠恕」。所謂「忠恕」,即「盡己」並「推己及人」,換言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亦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道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坦蕩蕩的君子,自然內心沒有甚麼恐懼的。

在對待名的問題上,孔子曰:「君子疾(討厭)沒世而名不稱焉」, 「人不知,而不慍(生氣),不亦君子乎?」君子重視的是要名符其實。

在利與義的問題上,「君子喻於(明白)義,小人喻於利」,意即君子更看重「義」,但君子並非不重利,而是取之要符合道義。因此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接受);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此外,君子要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以言過其實為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要忠信,不欺騙他人。君子要能自我要求、約束自身,即「君子求諸己」,「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要儀容端莊,舉止穩重,即「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依據禮來行事,「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態度來表達顯現,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有錯要及時改過,並與道德修養高的人交友,即「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還要「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憤怒時想想後患),見得思義」。如此「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風采與良好本質的平衡)」。

同君子相對的小人的特質是:重利;患得患失,心中常有憂戚;存心不忍,好成人之惡,破壞別人的好事;不願承擔責任,等等。是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提倡的君子品格即為各朝君王、文人墨客所推崇。在上位的「君子」要法天地之道,以身作則,垂化於人;身處社會各階層的也要學習君子的品行,而中國傳統教育,亦只是教人為君子不為小人,教人為雅人不為俗人。

設若君子之風、之教仍存於當今中國,何至於亂象紛呈、人心魔變、道德淪喪?

(責任編輯:劉珍)

相關新聞
周曉輝:龍年郵票張牙舞爪為何不足為怪?
周曉輝: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學教育
周曉輝:救他人就是救自己
周曉輝:培養修身齊家治國的古代大學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