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4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海冬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國際獨立紀錄片電影節將於4月17日到5月5日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此次電影節有七部中國獨立製作的紀錄片參展,有三部影片將參加獎項的角逐。
「中國不為人知的一面」
「中國不為人知的一面」是本屆影展中國單元的介紹標題。介紹詞這樣寫道「中國是一個矛盾的國家,其真實的一面對我們來說始終模糊不清。我們篩選出的這些影片揭示了被隱藏的那面。」
參展的中國影片:
《兩人的村莊》(A Village with Two)
內容梗概:在中國的某個村莊,一位80歲的老漢和他的老伴是村裡僅有的居民。所有人都離開了。他們都已經殘疾,還會笑稱他們有兩雙眼睛和三隻手。儘管他們將自己形容如乞丐,但每天都在努力的幹活。他們種蕎麥用來餵養幾頭綿羊,那是他們的樂趣和生活。這部影片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每一天兩位老人用難以置信的幽默感對抗著命運的打擊。
本片導演查小原1957年生於四川,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之後一直在寧夏工作。他當過電信工程師,也開過公司,在2004年的時候,他來到了寧夏海源縣,做了一名志願教師,從那時起他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
《被垃圾圍困的北京》(Beijing besieged by Waste)
內容梗概:隨著城市的發展,垃圾的產量也十分驚人,但垃圾處理的方法鮮有進步。該片聚焦北京城周圍的多座規模巨大的垃圾場。自由攝影師王久良走遍了500多個垃圾填埋場,通過整天在垃圾堆上忙碌的拾荒者們的淒涼身影,無畏地記錄著北京可怕的消費循環。影片深刻揭露了人類面臨的嚴重問題,發人深省,同時讓北京、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意識到,我們正在被垃圾吞噬。
本片導演王久良是一位自由攝影師,兩年前因為拍攝的一組「垃圾圍城」的攝影作品在中國國內獲獎。2008年10月,王久良因為一個看似偶然的經歷開始了關於垃圾的攝影。他將走訪過的垃圾場在地圖上用黃色標識標注,這樣的標識有500多個,如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將北京圍在當中。
王久良曾經考過三次大學,前兩次都是在上大學期間覺得沒意思,主動退學又回高中復讀重新參加高考。第三次高考後,他以比同屆學生年長七歲的「高齡」入讀傳媒大學攝影專業,他也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2008年,他回到山東鄉下老家看到無處不在的裝農藥的塑料袋,開始注意到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回到北京之後,本來想拍攝一組有關商品社會消費主義的作品,垃圾只是其中的背景。在他經過大量的深入研究後,將垃圾變成了主角。
《危巢》(When the Bough Breaks)
內容梗概:北京南郊大興區原來有許多垃圾填埋的大坑。坑邊上住著一些拾荒的人家。現在,高樓和地鐵像腫瘤一樣蔓延過來,垃圾坑被填滿,上面霓虹閃爍。僅剩的一間小屋風雨飄搖。影片講述了小屋中的一家波瀾起伏的一年。唯一提供給孩子們上學的資助,代價是兩個女孩的貞潔。然而,姐弟三人在激流中拚死逆流而上的姿態征服了導演。
本片導演是中國著名紀錄片女導演季丹。季丹生於黑龍江,她在1993年就開始拍攝紀錄片,是中國最早開始獨立紀錄片創作的電影人之一。她的另一部影片《貢布的幸福生活》(Gongbo’s Happy Life)也將參展。
以上這三部影片將參加競賽環節的角逐。另外還有四部中國影片將在電影節期間公映。
《寒冷的冬天》/《The Cold Winter》:一位年輕導演記錄了北京藝術區被強拆,藝術家們被迫搬離他們的物業。導演用鏡頭記錄了這些藝術家們的抗爭。
參展的還有《單身漢的山村》(The Bachelor Mountain)、《貢布的幸福生活》(Gongbo’s Happy Life)和《出生在北京》(Born in Beijing)。最後一部影片《出生在北京》是電影節組委會在電影節開幕前臨時追加的。這部影片描述了遭受不公對待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京城訪民的故事。
本次電影節將在4月17日開始,歷時近三個星期,將於5月5日落下帷幕。電影節將評選出最佳紀錄片獎等六項大獎,其中還有聯合國發展署和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以及歐洲議會設置的特別獎項。15部參加最終角逐獎項的影片中有三部是中國影片。
更多信息請登陸電影節網站://www.festivalmillenium.org
(責任編輯:歐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