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玲的老公罹患肝癌過世後,她不得不放棄以前的安逸生活,獨自一人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擔。
原本以為孩子們會和自己一樣面對家庭的驟變,一家人感情更為親密,更加同心;不料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無情的打擊。
一天,秀玲與兒子聊天時說起自己晚年只能指望兒子養老,兒子馬上瞪大了眼睛回應:「為什麼要指望我,還有姊姊呀!姊姊很優秀的。」她難過地低下頭,自問是否從小溺愛身為長女的女兒,而讓兒子心裡產生了不平衡。
然而在一次口角中,秀玲也被女兒的真心話驚得目瞪口呆。從小吃過許多苦的秀玲不願讓孩子跟自己一樣因為物質條件不如人而感到自卑,所以她盡量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她犧牲自己的休閒,甘願成為孩子的專任司機,載著女兒學習鋼琴和各項才藝。自以為孩子的童年在她的精心安排下過得快樂而充實;然而她的美意和關愛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感謝與回報。
秀玲的女兒大學畢業就進入職場,這天她跟朋友逛完街回來,帶回了三份不同的點心,當弟弟用乞求的眼光希望能得到其中任何一份時,她卻嚴詞拒絕;接著又因為養貓的清潔問題與秀玲起了爭執,女兒甚至以高分貝的聲音向母親咆哮:「從小你就教育我們見人要叫叔叔阿姨,那些不過是配合建立你的人際關係。
從小我忙著學習各種才藝,根本沒有一絲愉快的童年回憶,而且那些也不過是為了滿足你們大人的虛榮心!」秀玲幾乎被驚訝和傷心擊垮,跌坐在客廳椅子上的她,內心的傷痛實在難以用言語形容。原來單向寵溺的結果,竟是培養出極端自私、不知感恩的孩子!
秀玲的母愛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是全盤地包容,她疼愛孩子,不捨孩子吃苦,所有家事都自己包攬,也很少訓斥他們。如今遭逢家變,單親的壓力和長時間工作,忙碌的她回到家已經是子時,但眼前的景象就如同垃圾場一般,而疲憊不堪的她早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教導兒女,甚至連生氣的力氣也沒有了!
《好了歌》上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孩子長大後親情就變了味,失望的秀玲只能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她發現,原來養兒是義務,當孩子靠不住時只能靠自己為老年做好打算。
秀玲這時才發現自己教育方式的失敗,也深刻領悟到:長期在安逸環境和寵溺中生活的孩子將無法領會感恩是什麼;從小就要讓孩子有機會分擔家務,體會大人的辛勞,並且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為自己的成功下定義,為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前途做決定,那麼孩子才會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孩子不是父母的資產而是獨立的個體,不要勉強孩子實現自己童年的夢想,要做一位稱職的父母是需要多方面學習的。可惜的是,流逝的光陰再也無法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