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4月25日訊】 羅廣斌
他寫過一本發行量達千萬冊、被譯成多種文字的書,一度是全國年輕人的偶像和英雄。他曾經被關押於渣滓洞和白公館,他說那裏是人間地獄,卻活著出來了。他積極擁護並主動投身文革,在重慶市級機關中最早造反,結果自己卻在後來被打成反革命,不堪屈辱而自殺。他是《紅巖》的作者羅廣斌。羅廣斌是一個極端分子,他成立了重慶首個紅衛兵組織,並有大不了坐牢殺頭之語,並不值得同情。但他的「殺人者反被殺」,有文革的樣本意義。
王國維
他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家於一身。他第一個以西方美學分析中國古典文學,第一個將歷史和考古相結合。1927年6月,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有人說他殉清、有人說他殉文化。因此,他被1949年後的激進者所不齒,他是王國維。王國維是將甲骨學由文字學演進到史學的第一人。他將甲骨文同中國歷史古籍對比來研究,用卜辭補正了書本記載的錯誤,而且進一步對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討,得出嶄新的結論,他的考證方法極為縝密。
王仲聞
王仲聞,王國維次子,點校、著述甚豐。1950年的鎮反運動中,他被控為「受過特務訓練,撤職登記」,1951年被定為「特務嫌疑」,罰去豎電線桿。此後寫出被錢鍾書稱為奇書的《讀詞識小》,但因身份原因禁止出版,原稿於文革中遺失。1969年冬天被誣為特務,隔離審查,後服毒自殺,其文稿與藏書散失殆盡。
章乃器
章乃器被毛澤東稱為「右派老祖宗」,他生命中的兩個女人,在文革中一反目一橫死。前妻鬍子嬰在1957年7月的《人民日報》上發表《我所瞭解的章乃器》,批判這個曾與之共患難十餘年的男人,說「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他一貫的志願」,「再不老實交代就將自絕於人民」,妻子王者香則在文革初期被紅衛兵活活打死
大饑荒
1958年,安徽鳳陽人口40萬人,到1961年下降到24萬人。該縣縣委書記趙玉書在會上說:「鳳陽不是個好地方,過去也死人,現在死兩個,有甚麼了不起」,會後他到武店公社瞭解情況,問醫生王善良:「為甚麼浮腫病治不好?缺甚麼藥?」王善良說:「少一味藥,糧食!」趙大怒,馬上對他進行批鬥,然後逮捕。由於出現人相食,趙玉書表示:「這是反革命政治事件,一律逮捕,關死為算,嚴格保密,不得外傳。」結果公安局秘密逮捕食人案件當事人63人,關死在監獄裡的33人。(據《炎黃春秋》雜誌,作者尹曙生,原安徽省公安廳常務副廳長)
大饑荒2
甘肅通渭縣在1959到1961年的大饑荒期間,餓死人數占總人口近三分之一,遠超另一「地標」河南信陽,還發生多例人吃人慘劇,其中包括父母吃孩子。中央將此事件稱為「通渭問題」。1965年,通渭縣委就此事件寫出報告《通渭的歷史經驗教訓》:「全縣人口死亡60,210人,死絕了2168戶」。 1958年,通渭縣成立「萬人整社團」,到農民家裏搜糧食,口號是「寧欠血債,不欠糧食。完成糧食任務就是血的鬥爭」,對農民實施各種酷刑:竹籤子插指頭、站冰塊、雪裡埋人等120種,進行40多天,共打死、逼死79人。來自《中央批轉甘肅省委關於通渭縣委完全變質的情況報告》。
大饑荒3
1958年,信陽因放衛星和反瞞產而斷糧,百姓們開始吃各種代食品,如用鍘刀把稻草鍘碎,放在鍋裡炒干,再碾成碎末,摻上紅薯面做成窩窩頭。或吃玉米桿,玉米桿本是農民燒火做飯的燃料,連牲畜也不吃,當時也成了食品。還吃白鷺屎,白鷺以魚為食,屎呈青白色,不臭,飢餓的人們把白鷺屎挖回家,蒸熟了吃。
上官雲珠
上官雲珠,演過《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漢奸夫人何文艷、《萬家燈火》中的賢淑主婦又蘭、《希望在人間》中沉著的醫生陶靜寰……60年代患乳腺癌和腦癌,仍在文革中屢遭批判。1968年11月22日,上官雲珠被猛扇耳光、拳打腳踢,折磨了兩個小時。已無「問題」可交代的她於次日凌晨跳樓自殺
宋鶴庚
宋鶴庚,國軍上將,1923年隨譚延闓入粵投孫中山,被任命為湖南討賊軍湘軍第一軍軍長。不久辭職回鄉。1949年臨近大陸淪陷,宋鶴庚拿出私藏槍械,授意侄子組織湘鄉縣花橋警察隊,投奔中共。1950年鎮反開始,宋鶴庚被捕,押解回湘鄉。1952年1月,湘鄉縣人民法庭以宋鶴庚反革命罪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馬一浮
他與梁漱溟、熊十力並稱「現代三聖」,哲學造詣精深,還被推崇為「中國書法界泰斗」。蔣介石邀他做官,他拒絕,孫傳芳求見,他拒絕,孔祥熙求字,他拒絕。可一生耿介的他晚年向紅衛兵低頭,被抄家時,他懇求道:「留一方硯台給我寫字好不好」,得到的卻是一記耳光。他悲憤交集,不久後去世,他是馬一浮。孔祥熙母親去世,某些權貴想要馬一浮寫墓誌銘,並允諾重金相酬,馬一浮說:「我雖一介寒儒,但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當年,孫傳芳自命東南五省聯軍統帥,如日中天。有一次慕名拜訪馬一浮。馬一浮不肯見。家人考慮孫傳芳的權勢地位,便打圓場說:「是不是可以說你不在家」,馬一浮說:「告訴他,人在家,就是不見!」
註:文章所有內容根據微博文字整理而成,非原創,感謝葉克飛先生和多位學者微博資料以及他們對挖掘中國歷史真相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