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曾在《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說明藝術共同具備的內容包含了「興趣」、「媒介」、「時間與空間」等。
在討論「興趣」時,杜威認為興趣就是一種直覺,這樣的興趣是必須以「真誠性」為基礎,好的藝術作品是伴隨著深厚「真誠的情感」。談到「媒介」,杜威在書中也提到藝術家選取媒介時會審慎小心,但這能使觀賞者,甚至藝術家本身也能在其中玩得盡興。談論到「時間與空間」時,杜威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空間,藝術形式的節奏才得以出現,藝術經驗才得以展現。
杜威上述的概念,同樣可運用在教育場域中,探討教師的教學藝術。以下特別聚焦於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中的「教材設計」。
目前台灣學校老師在課堂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為教科書廠商所提供的教師手冊等教學資源,而較少針對學生學習狀況差異而進行教材設計。造成此現象當然也與第一線教師所面對教學進度的現實壓力及繁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量有很大的關係。
以我過去的國文教學實際經驗來說,嘗試自編國文科寫作教材設計時,將杜威的概念元素:興趣、媒介、時間與空間,運用到教學中,在過程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回應(面部表情、學習表現、師生互動等),以便更加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力與學習特質。針對不同教學情境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呈現自編教材,也讓孩子藝術經驗得以有展現的空間,這項原先看似頗具壓力的教師自編教材工作,卻意外地有效增進學生對於國文學科更大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反而對於我往後的國文教學有莫大助益。
教學不是一種壓力,而是另一個遊戲的開始,學校教師主動設計教材工作就是一個體驗,讓教學變成藝術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