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4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怡蓮綜合報導)中國毒膠囊黑幕繼續曝光,該事件共波及到全國藥品、食品行業,引起中國公眾憤怒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國明膠行業存在由來已久,此次「毒膠囊」風波中,藥監系統的封閉和沉默再次受到質疑。
「毒膠囊」危害不亞於當年的三聚氰胺
事件起源於河北企業以生石灰處理皮革等廢料製成工業明膠曝光,媒體報導說,這些工業明膠除了用作藥品膠囊外,還流向食品等行業,用於製做雪糕等乳製品。中國數十家製藥企業則被曝光以工業明膠代替食用明膠生產藥品膠囊。
到目前為止,北京已經發現有4個批次的問題產品進入了北京市場。上海已抽查出一家醫藥企業提供的樣品重金屬超標。
中國A股的醫藥板塊也受毒膠囊事件衝擊下跌。而中國各大乳製品企業都出面否認毒膠囊原料滲入該行業。
BBC報導,有分析師說,中國明膠行業存在著由來已久的問題,而高達200多億元人民幣的問題膠囊流入市場,危害不亞於當年的三聚氰胺。
從皮革廢料到問題膠囊 監控幾乎完全失效
中國國家食藥監局17日通報事件最新進展,稱目前被刑拘的嫌犯增至23人。但是,這並未平息中國民眾憤怒,很多人紛紛質疑:光抓幾個人,封幾個被曝光的企業,能解決食品和藥品的安全問題嗎?
事實上,早在2004年,有大陸媒體曾曝光過河北阜城縣古城鎮工業明膠大量流入各種食品行業的醜聞,而此次「毒膠囊」風波中,藥監系統的封閉和沉默再次受到民眾質疑,8年後,同樣的問題為甚麼再次出現?
根據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中國藥典膠囊用明膠和藥用膠囊都有明確標準,鉻含量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二。但在媒體的報導中看到,阜城生產工業明膠的企業不僅知道鉻超標十五、六倍,也熟知其危害。
評論說,從皮革廢料到問題膠囊,多道政府和企業的監控幾乎完全失效。
知名律師陳有西在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說,藥品出現問題主要在於「生產許可證、產品出廠質量標準以及國家監管」三個環節,此次「毒膠囊」事件暴露了這三個環節全線失守。從過去多次公共安全事件來看,背後幾乎都有權錢交易和監管瀆職情況,所以他認為要避免類似事件反覆發生,解決上述問題也是重要突破口。
毫無歉意 藥企自稱「受害者」
根據大陸記者的送檢調查,有9家企業生產的13個批次的膠囊產品鉻超標。但截至17日,9家涉事企業不但無一正式做出道歉聲明,反而自稱是「受害者」。
此外,目前只有兩家藥企宣佈召回被曝光批次的膠囊藥物,其餘藥企均暫無動作。而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內部人士對此卻稱:「媒體送檢問題膠囊數據不能作為執法依據。這些產品是否真的鉻超標,還要看抽檢後的結果。」
知情人士質疑,媒體報導明明有檢測結果,為何還要監督檢查相關產品。而且,還要在監督檢查之後才能確定如何處理相關企業。
剝開膠囊吞藥粉 杭州老太灼傷食道
專業人士說,膠囊藥是不可以打開吞服的,不僅影響藥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並稱藥物之所以製成膠囊,第一是掩蓋藥品的性狀,第二是為緩解藥品對腸胃的刺激。
據媒體報導,杭州的黃老太因擔心問題膠囊而選擇將膠囊「生吞活剝」,把膠囊一顆顆擰開,捏著鼻子直接往下吞藥粉。結果一陣猛咳後發覺嗓子火辣辣的,到醫院檢查發現食道被藥粉灼傷了。
網絡熱傳:兩隻鞋子「相愛」的故事
連日來,「毒膠囊」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公眾對於膠囊藥的信任度也降到了冰點。更有網友編寫出了愛情小故事,以示譏瘋。
從前有一雙皮鞋,兩隻鞋子彼此相愛。可是有一天,它們失散了。直到它們再相見,一個變成了酸奶,一個變成了膠囊,它們再也不能在一起了…後來,他們在胃裡邂逅,彼此早已「物是鞋非」,相約來生以癌細胞的名義不見不散。
另外有兩隻鞋都變成了果凍,而且在同一個人的胃裡相遇了,驚喜之餘大叫:「水晶之戀,一生不變!」
(責任編輯:菡萏)
如果聯繫本文作者請發郵件至:shuilian7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