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3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綜合報導)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洛葛夫(Kenneth Rogoff)撰文,除了承認自己是林的超級粉絲,並觀察到一個令他十分詫異的現象:大眾對金融企業人士腰纏萬貫相當苛責,卻視運動明星領取高薪為理所當然。
「他看起來不屬於這裡」
林書豪從無名小卒一夜之間躍升為巨星,讓屢吞敗戰的紐約尼克斯隊取得一連串不太可能的勝利。他所引發的「林來瘋」持續發燒,也帶給世人諸多省思。
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洛葛夫在文章開頭說到,林書豪的成功,部分是因為他打破了美國社會對亞裔和美國運動員的諸多文化偏見。
他說,曾經忽視林的專家目瞪口呆得直稱:「他看起來不屬於這裡。」而高尚的品德和雍容的器度,連原本不關心運動的人都成了林的球迷。
洛葛夫說自己是林的忠實粉絲,他還提到十多歲的兒子從林在哈佛時代起,就崇拜林的球技和職業道德。
球迷樂見林書豪「錢」途無量
身為公共政策經濟學家,他也驚訝地觀察到美國民眾對特別高收入者感到憤怒,但對運動球星卻除外。
NBA一半以上的球星年收入超過200萬美元,是美國前1%家庭年收入的4倍。因為有超級巨星如布萊恩Kobe Bryant一年收入2500萬美元的拉抬,NBA球員薪資中位數超過500萬美元。而林書豪一年僅僅80萬美元的待遇是NBA給付的最低工資。但可以想見,他的未來必定「錢」途無量,球迷也會拍手叫好。
不過,這批球迷可能會對平均年賺1000萬美元的全球前500大的CEO們嗤之以鼻,批評他們賺太多。
公眾痛恨企業巨獸零和博弈 薪酬豐厚
倘若一個籃球明星表現瞬間突飛猛進,不會有人不滿他每場比賽入袋的收入比工廠5名工人總年收入還多;但當主角換成金融交易員或企業主管領取比競爭者更豐厚的薪酬,社會大眾投射的並非欽羨眼光,而是指責他們撈太多,甚至為其冠上「竊賊」的罪名。
除了職業運動與娛樂圈,公眾輕蔑企業巨獸──特別是在某些零和博弈的金融領域,一方的收益必然造成另一方的損失,雙方非要鬥得你死我活不可。
當然,有些領域,像是科技界,蘋果的喬布斯是靠創新理念、追求卓越品質贏取勝利,而不是聘請律師和說客來維持壟斷地位。
身為籃球迷,洛葛夫沒有把這種運動類型比作零和遊戲。雖然比賽確實只有輸與贏兩種結果,能在球場上發光發熱來自天賦與努力的結晶。
當然也有一群「街頭籃球」球員擅長扣籃,卻始終被阻絕於籃球殿堂之外。
運動員天賦與努力結合可為人表率
球迷對於坐領高薪的運動員寬宏大量,認同他們表現足以為人表率。有些人形象確實清新,但也並非所有日進斗金的運動員都是模範公民。
2004年,NBA球員Ron Artest因跟球迷打架事件而落得禁賽下場。Artest後來改名Metta World Peac,意即慈悲‧世界和平。
另外,球隊施壓政府的猛烈程度與許多企業無異。職業運動在許多國家都是法定獨占事業,頂尖隊伍能夠任意免費使用主場城市的場地或其他特權。
NBA運動聯盟的40億美元年收入超過許多國家一年的總收入,正當億萬富翁老闆們和百萬富翁球員間的勞資糾紛之際,林書豪的故事確實激勵人心。
這位經濟學家最後提供建議:倘若大家都嫌超級巨星賺太多,最可行的補救方式是修正稅賦系統,改革對象包括那些享盡減稅優惠的球隊老闆。有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或許運動界娛樂圈之外的巨星也會受到人們欣賞。
(責任編輯:王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