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回饋,接受回饋
優秀的領導人不但本身就是好教練,同時也會主動尋找自己的教練。
你會主動當部屬的教練,培養重要部屬的能力嗎?
你的意見回饋是否具體、及時、可執行呢?
你有從你的重要部屬那邊獲得可執行的意見回饋嗎?
你有沒有培養出敢批評你的人呢?
有沒有人敢於提出你可能不想聽的建言?
很多領導階層都會宣稱,培養才能是公司成功與否的關鍵。儘管所言為真,現實生活中許多公司及其領導人在這項任務上的表現都很差。失敗的原因,可以簡述為下列幾種重要議題。
首先,大家常常混淆教練與評鑑兩種不同制度。很多領導階層會等到年終評鑑時才「首次」給予部屬該有的教練指導。
在此同時,由於評鑑流程耗費了過多時間,以致於不斷拖延、排開早就該給予的教練指導,因此指導對象聽到年終評鑑結果時往往感到驚訝、困惑甚至深覺挫敗。
其次,儘管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常被拿來討論,許多領導階層仍舊不擅此道,因此無法很坦然地給出及時、有建設性而且可執行的回饋意見。
此外,當領導階層年資越來越高,可能會發現身邊可以當他∕她教練的人越來越罕見了,這讓原本的問題更形複雜。
此時,他們的上司已不再密切觀察他們的工作表現了。因此,這些領導人說不定比他們手下的員工都還渴求回饋意見。
接下教練挑戰
有效回饋與人才評鑑,都是績效管理的重要課題,也是實現願景的必經步驟。不論是在商學院、領導階層培訓課程或是商業媒體報導中,此議題都受到熱烈討論。
這番重視有其道理:大部分成功企業的秘訣,即在於吸引、招募、培訓專業人才,並帶領這些人才達成企業的重要目標。為了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教練制度以及人才評鑑程序。
多數公司都了解評鑑人才的重要性,也已建立了評鑑系統。然而很少公司會強調「教練制」的這些重要性:密集訓練員工,幫助員工變得更好,並加速他們在公司的發展腳步。本章中部分篇幅將處理此重要議題。
稍後,我們在本章中將討論領導階層應如何得到給自己的意見回饋。儘管大多數領導階層都曉得該給予員工教練指導,卻很少人會了解到,自己原來也需要主動尋求意見回饋;換句話說,我認為領導階層應該勇於接受這份挑戰,主動出擊,徵詢其他人對自己表現的評價。許多領導階層對於此事感到疑惑不定,而且表現往往被動。
此外,我們會討論到的還有:何謂有效回饋的構成要素;在成為傑出教練的道路上,如何發現、克服障礙;領導階層不論年資深淺,都應該培養有能力的基層教練,以及該如何培養。
最後,我們會談到如何培養有業主思維、主動學習的企業文化,員工全體(不論年資深淺)都會在這種氛圍中了解到,獲取意見回饋是他們每個人的工作,而為了得到有效回饋,人人有責掃除前方路障。
意見回饋,強而有力的管理工具
我們先假定你已經清楚勾勒出願景,也列出了相關要務。接著,你重新分配了工作時間,現在你更能集中思考前述要務,而且你鼓勵部屬也做同樣的分配練習。
在此系列活動中,「意見回饋」該放在哪呢?其實,意見回饋是驅策員工執行要務最有力的一種管理方法,它能夠鞏固企業要務,而且能團結眾人力量,達成公司目標。
所謂「教練制」,根據我的定義是「找出訓練對象的優勢及弱點各兩到三項,並確立能幫助訓練對象改善弱點、加強優勢的練習、行動步驟以及後續活動。
教練所指出的弱點必須具體且可改善;而非模糊、無組織的描述。此外無論何時,所建議改善的焦點必須針對訓練對象可處理(且客觀可見的)技能,而非可能無法改變的個人特質。」
有效的教練制,通常需要直接觀察訓練對象的工作表現,或是詳細詢問訓練對象的同事,以取得關於訓練對象的充足資訊。
最好是在訓練對象願意傾聽意見,而且來得及做出改善的情況下,再將回饋意見傳達給對方。
教練制與導師制的不同
當我和領導階層討論前述議題時,我發現大多數人都會將教練制與導師制混為一談。就我所見,導師制的功能是提供諮詢意見,有時也會給予職涯建議。
但導師不需要直接觀察指導對象的職場表現,也不需要詳細詢問其同事相關問題。導師通常只要向指導對象提出關鍵問題,並傾聽對方回答就夠了。
導師制難道不是極其重要嗎?當然重要了。導師制可以幫助指導對象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熱情、職涯志向何在,並協助確立他∕她達成目標所需的策略。
導師往往比指導對象還年長,經驗也更豐富,因此適合提供建議給後生晚輩。
然而,導師制終究與教練制不同,前者也無法取代後者的功能。導師制需要時間才能產生效果;而教練制通常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展現成效,因為後者要做得更多、要獲得第一手資訊,而且還得更有洞見。
此外,教練制中雙方衝突的機會大為增加,要負的責任也更多。教練制通常是不間斷的過程,仰賴雙方持續的互動。
教練制的雙方溝通必須非常具體、有建設性而且可供執行;模糊、籠統的觀察並不足夠。
我用個特定案例來說明吧。有家業務範圍廣泛的大型跨國企業,其執行長為他底下的資深領導團隊策畫了一場度假會議(off-site),要討論該企業面臨的若干策略方面挑戰。
執行長的會議目標是有系統地討論相關議題,並對處理方案達成一致意見。他邀請我參加這場會議,協助會議流程進行。
這場晨會中,全體成員討論到該企業目前幾項最重大的挫敗。有些人提到,該企業的中、初階主管的任務失敗率很高,而且他們都不曉得問題出在哪裡。
在場成員指出,公司已建立了一套密集且成熟的年終評鑑制度,而且還規畫了「夥伴制」,將年資較淺的專業人才與資深員工配對成工作夥伴,並以跨部門的配對為原則。
他們確信「夥伴制」是套很好的機制,能給予資淺主管足夠的職涯建議與其他諮詢意見。
我接著詢問在場眾人,該企業的中、初階主管接受教練指導的詳情為何。他們又重複說了一次該公司的評鑑流程與夥伴制的大致內容。
於是我更深入地問道:「那其中的人又是怎麼知道他們哪些地方做對了、哪些地方要加強,以及該怎麼做才能改善現況呢?」
其中一位主管說道:「嗯,這種事很自然就會發生,不需要什麼正式流程。我在這家公司一路走來,也跟過好幾個教練,他們對我很有助益。」
我堅持問下去:「那主管會因為在教練制方面表現優秀而獲得獎勵嗎?年終表現評鑑表格上有沒有把這列為問題?你怎麼知道教練制真的有實行呢?」
這一點沒人敢確定。他們都認為夥伴制很重要,但同時也承認需要回去做點功課,好好想這個問題。
他們決定之後要問問公司裡的中、初階主管,好對這個議題了解更透徹,其中一群人允諾之後會向執行長回報調查結果。
幾周後,我回該公司繼續討論上述議題。根據那群資深主管的調查,該公司內的教練制(與導師制和年終評鑑相比)大概只會偶發性出現。
如果你夠幸運,碰到的上司早年剛好曾接受過其他前輩的教練指導,而他也有意願當你的教練,那你就有幸接受教練指導,最多如此而已。
他們發現到,有些主管本身也是非常優秀的教練,記錄顯示這些主管培養出的人才中,往後成為中、高階主管的人數高得不成比例;但他們也發現很多主管並沒當好教練一職,而且在針對資淺員工所做的抽樣調查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教練並未主動提供教練指導。
此外,儘管該公司提供許多工作訓練課程,其中卻沒有關於教練制的正式訓練。經過一番思索,負責調查的資深主管建議執行長將「教練制」提升為公司的關鍵要務。
那麼他們為了達成要務,用了哪些特定方法呢?首先,他們在針對主管的年終績效評鑑中,將「教練制」列入明確的問題條目。
此外,在公司提倡之下,他們成立了「教練網絡」,指導有方的教練可以在上面聊聊天、寫部落格、與同事分享彼此的教練內容。
而執行長在他的演說及員工會議中,也開始將教練制掛在嘴邊,並有力傳達出好的教練制有多重要。最後,他再三確認自己和領導團隊,都付出了更多時間給予部屬教練指導。
執行長本人是位相當優秀的教練,而他的主動參與也引起了大家注意,因此更強化了這項要務的重要性。
我定期與他討論後續發展。他告訴我,他們於培養、招募年輕有為的主管方面大有成果,而教練制的大幅改善正是背後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也真心認為教練制改善了公司績效。@(待續)
摘編自 《百大CEO都上過的哈佛領導課,你怎麼能不學?》 臉譜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