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3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成俊/ 唐依旋編譯報導)現代父母忙於工作與家庭,面對孩子教養問題時常會有力不從心的困擾。然而,家庭教育往往是最初期,也是奠定孩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因此為人父母如何在百忙之餘,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也格外重要。
美國MSN 網站專欄作家瑪琳.耐費特(Marianne Neifert)在一篇親子教育的專文中提及:「這幾年來,從陪伴自己的孩子度過兒童期到青春期,以及協助無數家庭的經驗中,我得到了許多養育孩童珍貴的觀點與看法。雖然沒有一對父母對養育孩童有一樣的觀點,但這些簡易的養育觀點可以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加豐富。」
以下是耐費特所提供的六大訣竅:
1. 提供無條件的愛與鼓勵:父母親是第一位灌輸孩子價值觀及協助他們以無比信心進入世界的人。無論是讀一本書、一起玩,或者一起說話,你可以每天用你的時間和關注程度讓孩子覺得你珍惜他,舉例而言:從托兒所帶回孩子時,可以走路回家重新建立親子親賴感。
同時,藉由瞭解他們的感覺、聆聽他們的話語,讓孩子明白你在乎他們。孩子對於父母是否專注聽他們說話非常敏感,所以記得專注地和孩子說話、而不是偶爾才發出「嗯!嗯!」來搪塞了事。在這個說話過程中也可以建立起孩子的詞彙能力並提升自尊。當然,別忘了常告訴孩子「我愛你」。
2. 強化你的群體:一般而言,母親在家庭中是身體與心靈需求的立即關懷者;而父親則是養成孩子冒險進取、獨立以及建立自立與自信的培養者。父母親合作的最佳方是就是彼此協調一致,如定下規矩以及如何懲罰,同時每天都能在例行性活動上落實。
單親家庭則可與其他親屬或可信賴的角色(如學校老師或童子軍領袖)合作培養與孩子的關係。這些角色能傳達給孩子重要的信息,並給他們面對處理生活中難題的能力。
3. 堅定地訓練:協助孩子明辨是非最好的方式就是設定明確的限制,當小孩真的犯規時,選擇不會傷了孩子自尊、不嘮叨,而短潔的警告方式或輕微責罵。
紀律同時能塑造正向行為,當孩子做對事情或幫助完成事情時記得給予讚美。如此亦可藉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減少孩子因想引起父母注意而產生的不良行為。
4. 教導責任感: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所做的決定所可能帶來的後果。第一步建立自立的方式是提供適合於該年齡層的選擇機會。如讓幼兒選擇他們早餐想吃甚麼、穿甚麼衣服;3歲的孩童可以讓他們幫你挑選玩具或拿出洗碗機中的碗盤等。指派這些工作不僅可以讓孩子們為這個家盡一份力,還可以教導他們責任感。
接著鼓勵孩子學習新技能,如:騎三輪車或者大聲唸出故事。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失敗時,協助他們從中找出答案。例如:當孩子因玩具被同年齡小朋友拿走時,可以請孩子去問問那位小朋友是否願意歸還。若小孩告訴你他沒有朋友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來教導小孩如何去加入其他小朋友群中,或是邀請他們一起玩。
最後,即便孩子的想法與你有所出入,仍鼓勵他們去思考。如此,你將可以培養他們免於不被認同時的恐懼及依賴別人才能達到的快樂。
5. 利用例行性的活動創造和睦感:家庭中例行性活動能提供孩子安全感。學齡兒童則會期待和家庭一起分享心事,如:一起吃晚餐或者在星期假日時與父親一起玩。這些例行性活動會增加孩子們的控制感,並減少不確定性,提升自信心。
家族傳統也會提供世代間彼此的聯繫與親密感,同時製造許多特別的回憶。例如,一個跨世代的感恩節家族聚餐就可以增加孩子的家族向心力。
6. 找時間充電:有一句格言:「假如媽媽不快樂,沒人會快樂的!」長期睡眠不足、孤立以及自我否定可能讓父母親耗盡體力、情緒萎靡並且最終無效率可言。所以作父母的也需要找個機會放鬆、休息一下好讓觀察力、熱情、幽默感和能量再次獲得補充。所以找個下午拜訪朋友或者看個電影,甚至找找自己需要甚麼或者需要甚麼人的幫助!
在現在這個繁忙的工商社會中,許多父母會因工作的壓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孩子也會構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父母仍應儘量學習教育的觀念、平衡好工作與家庭的關係,與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才會使孩子與家庭有更緊密的結合,也有更健全的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