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周文王

王勝

人氣 4038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3月19日訊】周文王姓姬名昌(前1152年到前1056年)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亦稱西伯昌、西伯侯。

周文王姬昌是後稷後裔中能夠繼承後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併發揚光大的一代。他倣傚祖父古公亶父和父親季歷制定的法度,大力倡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治理岐山下的據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這一系列的實實在在的裕民政策,使得官府徵收租稅有節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積極性。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姬昌自己生活節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自己的國家。西岐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西周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將姬昌拘於羑里(今河南湯陰縣)。

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不卑不亢,心靜似水。想起自己苦心專研並有所收穫的「伏羲氏八卦」。平時忙於政務,閒暇不多。眼下正好是幹這事的時候。於是,一部繼《連山》,承《歸藏》,無所不備,天、地、人囊括其中的頂天立地的宏篇巨著《周易》在姬昌筆下誕生了!周文王「演《易》之六十四卦,各為彖」。這就是《周易》,也就是《易經》。或稱之為「文王八卦」或「文王六十四卦」。《易經》的彖辭和爻辭中有神的意志的體現。從周文王推演出《周易》至今的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凡尊重中華文明史的人,都尊崇《易經》。因為《易經》是中華神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是人類聆聽神的教誨,與神溝通的有益途徑。

《周易》揭示了宇宙間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範圍很廣。上講天文,下談地理,中論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從帝王將相如何治國到黎民百姓如何做生活,都有詳細的描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易經系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同前出處),「天垂像,見凶吉,聖人彖之。」(同前出處)所謂卦象,並無絕對的凶吉之分。是指導和忠告人在順境、逆境中做事的正確態度,行為準則與方法,在《易經》中處處都展示出這樣的原則。

周文王在伏羲氏已畫出八卦圖形的基礎上,經過他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之為「易」。鄭玄解釋《易》有三義:一是簡易,二是變易,三是不易。也就是說,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是不會變的。這個原則是甚麼呢?就是宇宙中永恆的理——道義。

《易經》是中國文化科技的百科全書,《五經四書》之首,諸子百家之源,這種說法,符合歷史的真實.

周文王在獄中波瀾不驚心平氣和的搞著研究,而且還出了成果。周臣閎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也忙的不可開交。他們把搜求的美女、寶馬、珠寶獻給紂王。紂王見了大喜:「僅此一件(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於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獄。並賞給文王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聽命令的諸侯。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羑里之厄」。

周文王姬昌解了「羑里之厄」,回到西岐。下決心要奪無道昏君殷紂王的天下,解救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開始招兵買馬,訪請能人。這天晚上,他夢見飛熊人懷,第二天就差人訪「飛熊」。在渭水河邊訪到了釣魚的姜子牙,而姜子牙的號叫「飛熊」。周文王聽了當差的稟報,親自坐輦到渭水河邊請姜子牙到朝裡管理國家大事。

姜子牙問周文王:「大王請我,怎樣進京?」

周文王說;「騎馬、坐轎隨你挑。」

姜子牙說:「我一不騎馬,二不坐轎,大王的輦得讓給我坐。」

跟周文王來的文官武將都愣了!這輦只有帝王能坐,你姜老頭算老幾?還要坐輦!可是周文
王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姜子牙又出了難題:「我坐輦,還得請大王拉著。」

文官武將嚇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當成大騾子大馬啦?罪過不小!可是周文王又痛痛快快的答應了。

姜子牙坐上輦,周文王在車前面拉著,一步一步的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請能人哪!一個大王平日裡肩不挑擔,手不提藍,這回拉了這個攆,哪能拉得動。拉了一氣,停下來歇歇。看姜子牙在輦裡還睡著了。周文王歇了一陣,再拉一氣,又拉不動了。再歇了一陣,再拉。拉了三氣,歇了三氣,累得汗珠子趕點兒滴,連氣兒都喘不過來了。只好對姜子牙說:「實在拉不動了。」

姜子牙睜開眼睛,下了輦問:「請問大王,你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說:「我沒數。」

姜子牙說:「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孫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聽,後悔了連忙說:「你快上輦,我還拉。」

姜子牙搖頭說:「天機已洩,不行嘍!」

文王頓足道:「早知一步一個金皇帝,捨命拉你到西岐!」

周文王回到京裡,封姜子牙當軍師,領兵打紂王。

周文王執政的後期,姜子牙是他得力的股肱賢相,他們為滅商做了充分的準備。

姬昌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後,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於商朝,暗地裡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方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兩國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佔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琮。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並且佔據了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琮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建豐邑,很快便把政治中心遷於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

為了麻痺、迷惑紂王,隱蔽自己的戰略意圖。他一面向紂王獻地、獻寶,以示順從。為民請命,免除酷刑,取得紂王的信任;一面壯大國力,訪賢任能,姜子牙就是這時來到他的身邊。

據《尚書大傳》說文王在位的最後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第一年調解虞、芮兩國糾紛。虞(山西平陸縣)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屬國,可是他們不找商王裁決,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審斷。據《詩經-大雅-綿》編注說:虞、芮兩國看到周國是「耕者讓其畔,行著讓路」,「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攜」,「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舉國上下一派君子之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回國之後,虞、芮兩國都主動將所爭之地做了閒田處理,糾紛從此解決;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戰敗西戎諸夷,收復了幾個小國;第三年攻打密須(今甘肅靈台縣)解除了北邊和西邊後顧之憂;第四年「西伯戡黎」(今山西黎城縣)平定黎族部落;第五年伐邗(今河南沁陽縣)。戡黎、伐邗實際上是構成了對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脅;第六年滅崇國(在今山西)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東遷渭水平原,建立灃京(在今陝西長安縣灃河西岸)。《詩經大雅》:「即伐於崇,作邑於灃」。接著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態勢。《論語–泰伯》講的這句話,即說明岐周實際上大半個天下,而殷商已處於很孤立的境地。

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去世。《尚書無逸》、《呂氏春秋制樂》都說他享國五十年,稱王前立國四十三年。死於葬於畢。

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君聖人,被後世歷代所稱敬仰,《詩經大雅》中有頌詩。周文王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以德澤國,以仁化民,舉國上下一派君子之風,這是一個令人多麼羨慕和嚮往的社會!孔子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孟子稱文王這樣的聖人,五百年才出生一位。所以,歷代以復周禮為己任的人就數不勝數了。作為人們對仁德之君、仁德之治的無限渴望,就是因為周文王他做到了,所以他對中國今後社會的發展還會一直影響下去,直到仁德之君、仁德之治的再度重現!

相關新聞
冥冥之中有定數:周文王遇姜太公
周傑帥陸毅文王學兵靈 范冰冰評三代「包青天」
古代君王的故事:周文王澤及枯骨
【傳統文化】文王拘而演《周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