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3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任凱文編輯報導)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近期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常常有人問他說:「除了你自己國家外,你最喜愛的國家是哪一個?」他說,他一直是同一個答案:台灣。人們會問:「台灣?為什麼是台灣?」
作者說,道理很簡單:因為台灣處在颱風襲擊,沒有天然資源的荒蕪之地。它甚至要從中國進口建築用的砂和碎石,但它卻是第四大世界財政儲備。因為台灣不是靠採礦,而是靠已經挖掘的23萬人的才華、精力和智力。
作者總是告訴他的台灣朋友:「你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你們怎麼這麼幸運呢?你們沒有油,沒有鐵礦石,沒有森林,沒有鑽石,沒有黃金,僅僅有幾個煤礦和天然氣。因為這個原因,你們形成了磨練你們技能的習慣和文化,這成了當今世界上最寶貴的和真正可再生的資源。你怎麼這麼幸運呢?」
作者說,至少這是他的直覺。但現在我們有了證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個團隊剛剛發表了一份令人著迷的小型研究,點出了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表現和自然資源的總收入佔GDP的比例的關係。這是一個針對65個國家的15歲孩子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數學、科學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測試。簡言之,就是比較一個國家的高中生數學能力和抽多少油或者開採多少鑽石的關係?
結果表明「對一個國家來說,來自資源收入和高中生知識和技能之間有顯度的負相關關係。」在OECD組織負責PISA考試的安德列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說:「這是一個65個國家參加的最新PISA評估全球性的模式。」(請參閱//www.oecd.org/dataoecd/43/9/49881940.pdf《石油和PISA不要混為一談》數據圖)
正如聖經指出的,施萊歇爾說「摩西艱難的帶領猶太人穿越沙漠40年,正好帶他們來到唯一的在中東沒有石油的國家。但畢竟摩西做對了。今天,以色列是最具創新性的經濟體之一。其民眾享有居住在該地區大部分石油資源豐富國家都無法提供的生活標準。」
因此,擁有石油的就忽視技能的培養。施萊歇爾說,最新的PISA結果表明自然資源很少的國家,像新加坡、芬蘭、韓國、香港和日本,這些國家的學生有較高的PISA成績。而卡塔爾和哈薩克斯坦擁有最多石油,PISA成績卻最低。(2007年,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爾及利亞、巴林、伊朗和敘利亞在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或者TIMSS測試有類似的趨勢。同時,有趣的是,來自黎巴嫩、約旦和土耳其,這些自然資源很少的國家的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此外,最近PISA成績落後的是那些來自拉丁美洲資源豐富的國家的學生,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非洲沒有參加這個測試。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挪威,也是大量擁有自然資源的國家,但是在PISA仍然取得好成績。施萊歇爾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三個國家已經建立了成熟的儲藏和投資這些資源的政策,而不只是消費它們。
綜合考慮,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一個國家在21世紀做的怎麼樣,那麼你就不要看其石油儲量或金礦,而是看其高效率的教師、參與的家長和敬業的學生。施萊歇爾說:「當今在學校學習的結果是最有力預測那些國家最終獲得的財富和社會成果。」
經濟學家們早就知道「荷蘭病」,就是發生在一個國家依賴出口自然資源以致其貨幣價值騰飛的時候。當便宜的進口湧入和出口變的太昂貴的時候,結果其國內製造業倒閉。PISA團隊揭示的是一個相關的疾病:沉迷於自己自然資源的社會似乎導致父母和年輕人失去一些本能,習慣和刺激做功課和磨練技能的本能。
相反,施萊歇爾說:「在自然資源缺乏的國家,像芬蘭、新加坡和日本,教育具有很強的成果和很高的地位,部分原因是廣大民眾理解國家必須通過知識和技能以及依賴於教學質量生存……在這些國家的每一位家長和孩子都知道,技能決定孩子的生活機會。除此之外,其它都不能拯救他們,所以為此他們建立了一個整體文化和教育系統。」
作者說,他的朋友斯里達爾(KR Sridhar)是一個印度裔美國人和矽谷燃料電池公司布盧姆能源的創始人。斯里達爾喜歡說:「當你沒有資源的時候,你將足智多謀。」
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公司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的外國國家是以色列、中國/香港、台灣、印度、韓國和新加坡。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依賴於自然資源生存。
但是,在這項研究中,關於這工業化世界,還有一個重要消息。在這些經濟困難時期,它正誘導人們通過將來承擔更大的金融負債風險來加強自己今天的生活標準。可以肯定,在漫長的經濟衰退起到了刺激作用,但是施萊歇爾認為:「唯一可持續的方式就是讓更多人獲得知識和技能來推動國家發展的競爭,協作和連接上。」
總之,施萊歇爾說:「知識和技能已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貨幣,但是不是中央銀行印的貨幣。每個人必須決定他們自己印多少。」有石油,天然氣和鑽石當然了不起,而且他們能找到工作。但是,長遠來看,他們會削弱你的社會,除非他們用於修建學校和終身學習的文化。施萊歇爾說:「某種讓你前進的東西總是把你自己帶到前沿。」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