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竊聽風暴》――選擇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顏丹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3月16日訊】美國好萊塢大片風起雲湧之時,德國電影似乎黯淡了它的光芒。然而,不同國度的社會生活同樣會賦予藝術家們無限的靈感和開闊的思路。當一種生活讓他們感同身受,觸目驚心時,他們的創作往往會一鳴驚人,讓人回味無窮。以東德社會主義專制社會為背景,以人民言論自由受到嚴密監控為題材的經典巨作《竊聽風暴》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最大限度的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原貌,猶如一幅「本色速寫」。

「監聽」是這部電影的核心詞彙。東德的一切都處在史塔西——東德共產黨麾下的秘密警察的全面控制之下,為了消除一切異端思想,監聽和監視的伎倆無處不在。電影中的故事從一位史塔西官員進行的一場審訊開始。這名史塔西官員名叫衛斯勒,他的審訊手法冷酷而殘忍,不見血的讓「犯人」飽受精神折磨而崩潰。冰冷的問話像刀子一樣扎向人心。

審問:「你有甚麼要說的嗎?」

回答:「我甚麼都沒幹,甚麼都不知道。」

審問:「那你的意思就是我們無中生有,在胡亂抓人,是嗎?如果你認為我們的體制會允許發生這樣的事,那麼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抓你。」

這樣的開場白是否讓每一位聆聽者對這位審訊官恨之入骨。抓人不需要理由,恃強凌弱是他的長項,毫無人性是體制對他的培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魔,在此後的監聽行動中一步一步實現了他人性的蛻變和靈魂的昇華,最後棄暗投明,完成了自我救贖。

故事中衛斯勒負責監聽一位有「反動」傾向的藝術家。他明明已經監聽到了藝術家和朋友們的異端言論,但是藝術家們言談中對自由的渴望和呼喚讓他有了新的思考,彷彿這種渴望早已在自己內心深處埋藏多時,是曾經堅硬冰冷的心尖上最柔軟而溫暖的那一部份。於是,「監聽」變成了「傾心而聽」,打字機記錄的原本監聽到的內容變成了偽造之後可以排除嫌疑的正常內容。此時的史塔西官員儼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經他編寫的監聽日誌換取了藝術家的安全,同時也守護著藝術家傳遞自由心聲的權利。內心的良知讓他不再充當專制體制中的儈子手,讓他深深懂得自由是人性深處的呼喊,自由才是通往幸福家園的必經之路。

特別是影片中最後的「取捨」片段,它是這部電影中的點睛之筆。衛斯勒的上級對一無所獲的監聽任務氣急敗壞,同時也懷疑衛斯勒有「叛變」的傾向。他的上級給了他最後一次機會,審訊藝術家的同居女友,意圖找到藝術家寫反動言論文章的證據——一台打印機。審訊成功,女友出賣了藝術家。此時的衛斯勒大可以「事不關己」,因為此前對藝術家的保護可以說已經仁至義盡,他甚至可以通過抓捕藝術家來消除上級對他的懷疑,讓自己立功。然而衛斯勒卻不顧個人安危,不顧接下來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制裁,義無反顧的趕赴藝術家中,在史塔西的警察搜查之前拿走了打印機。

藝術家得救了,衛斯勒自己卻被判處降職使用。當然,不僅僅是藝術家,無數渴望自由的靈魂都得救了,包括他自己。此時,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影片開始時的衛斯勒,誰又能想到一個魔鬼怎麼會成為拯救生命和靈魂的天使?正所謂「一念成魔,一念成佛」,魔性沒有了,人性就熠熠生輝。善惡往往在於人們的一念之間。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無論你曾經從事著甚麼樣的職業,無論你曾經犯過甚麼樣的過錯,無論曾經你是誰,只要你有棄暗投明的勇氣和決心,你就能擺脫黑暗,找回人性中至真至善的本性,迎接光明和自由的未來!

相關新聞
王怡:我們頭頂乾淨的天空:《竊聽風暴》
郝建:品味《別人的生活》(《竊聽風暴》)三題
《竊聽風暴》的啟示(小小說)
陳破空:《竊聽風暴》襲擊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