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月諦加拿大多倫多報導)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報告稱,近幾年加國醫生人數雖然增長迅速,2009年達到每一千人有2.4名醫生,仍然低於該組織30多個成員國(以西方國家為主)的平均數3.1。加拿大家庭醫生協會(CFPC)表示,家庭醫生短缺問題嚴重, 400萬左右加拿大人沒有家庭醫生。即使在這種情形下,卻有許多醫學院的畢業生畢業後面臨失業的問題。
加拿大皇家醫學院(RCPSC)負責考核全國專科醫生,其公關部經理薛蔓(Sandy Shearman)告訴《大紀元》:「儘管病人等待時間長,一些剛畢業的專科醫生失業或被大才小用(比如做兼職)。一些技術專業最容易失業或被大才小用,比如心臟手術、骨骼整形手術與神經外科。」
其他失業率高的專業包括腫瘤、腎臟、耳鼻喉科等。醫院聘請一位心臟手術師每年需花費150萬元,給醫生發工資、維護手術室的運作、添置昂貴手術設備等。
安省衛生廳發言人張森(David Jensen)告訴《大紀元》:「某些專業的醫生剛畢業後,很難在安省醫院找到固定工作, 往往這些專業的工作機會取決於醫院的資源多少。」
醫院沒錢 老醫生不退導致新人失業
張森分析,很多因素影響醫生就業機會:「第一,醫院資源是否足夠,有能力開手術室,有資金維持。若有綜合醫療團隊,能解決專科醫生短缺問題。第二,技術程序變簡單、治療時間縮短後,醫院不太需要醫生了。第三,居民人口增長、患病風險上升後需求更多醫生。」
薛蔓表示,很多原因促成新醫生失業。第一,政府撥款不足,醫院資金有限。第二,一些資深醫生把積蓄用來投資,虧本後沒錢退休,決定繼續工作,直到經濟情況好轉。第三,我們的研究顯示,大部分醫學院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幾乎沒接受過任何輔導,也不知道哪裏有工作機會。
加拿大家庭醫生協會(CFPC)負責監管考核所有家庭醫生。首席執行官顧特金(Calvin Gutkin)表示,家庭醫生超負荷工作已造成負面影響。他們平均每人每週70多小時(包括下班後的急診),幾乎沒時間照顧家人、教育子女。這種工作量把一些醫學院學生嚇跑,不願意當家庭醫生,造成惡性循環。
有些醫生過度勞累後,工作中出錯,比如診斷失誤;有些人長期加班,婚姻出現裂痕。
華裔愛從醫 一樣面臨挑戰
所有醫學院學生有兩種選擇:當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加國健康信息機構(CIHI)稱,2010年全職家庭醫生平均年薪 239,000加元;全職專科醫生平均收341,000元,並以每年4%的幅度上漲。
很多人認為,醫生受人尊敬、收入豐厚、工作穩定。一些華裔父母很希望子女將來當醫生。安省醫生監管會(CPSO)規定,曾在外國受訓醫生須成為加國公民或永久居民後,才可在安省行醫。
張森表示:「無論是否生於加國,一旦獲得牌照後,找工作時同樣有競爭力。安省是多元化的,歡迎在外國出生的醫生,他們通常會說至少兩種語言,了解不同文化,能為不同族裔人看病,為安省醫療系統做出很大貢獻。」 皇家醫學院也認同這些觀點。
張森建議家長:「孩子除了學習成績好,還需要具備一些素質的人才適合當醫生,比如樂意幫助別人、非常有耐心。」
趙先生10多年前從上海移民加拿大。他育有一男一女,大女兒生於上海,小兒子生於東部海洋城市Halifax。趙先生之前在國內學醫,參加工作幾年後,決定移民加拿大。
趙先生先考入Dalhousie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當實習醫生。2006年他終於獲得到醫生執照,已40多歲。趙先生表示,自己是移民,所以當醫生的年齡肯定比本土人晚。本土人已經當醫生時,他還在醫學院裡讀書。作為移民,他要比本土人付出更多艱辛,克服更多困難,需要同時承擔家庭責任。
趙先生表示,醫學院很難考,每個學校名額很少,每個省份都保護本土學生,醫學院會優先錄取本省的大學生,使外省人很難進來。
與在國內工作相比,在加拿大當醫生工作時間長,值班時需要隨叫隨到,但醫院裡人際關係很簡單,下班後很自由,沒有領導管。趙先生夫人也曾在Dalhousie大學研究室工作,支持丈夫當醫生。
政府醫療界將給學生更多就業輔導
薛蔓表示:「解決新醫生的失業問題並不容易。一些明顯的補救方法是給醫科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輔導、招聘廣告。多年來,我們很多人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醫療人力資源觀察站,跟蹤就業市場的供需等情況,從而避免目前醫生、手術師畢業後即失業。」
然而,想當專科醫生的人須實習5年,入學時預測5年後的就業市場並不容易。相比之下,家庭醫生的就業比較有保證,每人都需要家庭醫生,無論身體情況。想當家庭醫生者只須實習兩年。
幫助剛畢業醫生找工作的機構包括加國實習醫生協會(CAIR)新推出的入行轉型計畫(TIPS)、 安省政府的醫療人力機構(HFO)。
張森表示,安省衛生廳發言人正在與皇家醫學院、安省醫學協會(OMA)、安省醫療人力機構(HFO)推廣與招聘部門合作,監控醫生失業情況,希望能解決失業問題。
(责任编辑:滕冬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