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僧介紹:省庵祖師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
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
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
做得勝如前,依然空□羅。
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
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
萬緣都放下,勤修淨業課。
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
豁然心地空,即是真淨土。
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個!
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為「永明再來」、也是中國淨土宗第十一祖(一說九祖)的省庵法師。從偈子中,師(本文專指省庵祖師,下同)婆心懇切化導世人「 回頭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懷,隱然可見!
師名實賢,字思齊,別號省庵,江蘇常熟人,生於清康熙二十五年(紀元一六八六年 ),圓寂於清雍正十二年(紀元一七四三年),世壽四十九,僧臘二十又五。師俗姓時,父親為儒生,世代以書香傳家;母親張氏,則為一賢淑的婦人。師一出生即不葷食,童稚時期就有超塵出世之想。由於父親早逝,師七歲時在母親的安排下,拜常熟清涼庵的容選大師為師父;直到十五歲那年,師才正式剃度,進而在二十四歲時,於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師天資穎悟,所閱經典率可過目不忘;不但能詩能文,還擅長書法。師未受戒前,曾目睹一寺僧驟爾死亡,益發痛念生死無常;到受戒後,更加精進向道,勤習毗尼、嚴持淨戒,日中一食,脅不貼席,每習以為常!
師成為比丘後,為進一步究明教理,先後親教於渠成法師聽講《法華玄義》、追隨紹縣法師研習唯識、楞嚴。師對於性相二學瞭然通達後,復於康熙五十三年(紀元一七一四年)至崇福寺親近靈鷲和尚,參「念佛者是誰?」時年二十九歲。於崇福寺參學四個月後,師朗然契悟,自言:「吾夢覺矣!」此後即機鋒迅利,辯才無礙。當時,靈鷲和尚有意將衣拂傳付予師,惟師無意接受;不久,師即轉往真寂寺禁足潛修。師在真寂寺「晝覽藏經,晚持佛號」,如是白天讀佛經、晚上勤念佛地精進用功,前後經過三年。禁足期滿,師應寺眾禮請,宣講《法華經》;師登座稱性而談,樂說無礙,聽聞者鹹蒙法益,是為師對外宏化之開始。
清康熙五十八年(紀元一七一九年),師三十四歲,專程前往寧波阿育王寺禮拜佛陀真身舍利,並在佛涅槃日集合緇素二眾啟建法會,廣修供養。其間,師曾燃指供佛,並傚法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精誠所至,卒有佛舍利放光之殊勝感應!師應機作《勸發菩提心文》,惕勵與會四眾「發廣大心,立堅固願」,以淨土為歸航,藉佛法為鞭策,相互提攜,期日後「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文中,字字出自肺腑的愷切法語,每令誦讀者淚隨聲落,道心也因此受到激勵和提振。文末,師以 「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警惕眾人苟安懈怠的苦果;而以「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鼓勵大眾勇於發菩提心,立度生願。民初高僧諦閒法師(天台宗第四十三代法嗣),曾在寧波天童寺講解《勸發菩提心文》,並推崇這篇開示蘊含經、律、論的重要義理。
日後,師歷任永福、普慶、雲海、仙林等寺的住持;師領導有方,「三根普攝,法化洋溢」,四眾弟子傾心歸仰。清雍正七年(紀元一七二九年),師四十四歲,成立念佛蓮社;師「為文誓眾,以畢命為期」立有《淨業堂規約》:每日功課,十時念佛,九時修觀,一時禮懺;每半月誦菩薩戒本。師沿襲明末雲棲蓮池大師「持戒念佛」的行法,從學者有多人因而正念示寂,自在往生。是年冬,師應杭人之請,主持梵天寺。師居梵天寺時,摒絕諸緣,力修淨業,曾有示禪者念佛詩偈,偈云:「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集葛籐,一刀齊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
又從師《與茅靜遠居士書》中:「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可知,不論僧俗,師均以「持戒念佛」相勸,並以此為出苦要道,成佛度生的不二法門!
清雍正十一年(紀元一七三三年)臘月初八佛成道日,師預示弟子們:「明年四月,吾其去矣!」乃掩關靜室中,日課佛名十萬聲。翌年(雍正十二年,紀元一七三四年)四月十二日,師告眾曰:「月朔以來,再見西方三聖,其將往生乎?”並寫下遺偈:「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次日,斷絕飲食,斂目安坐;五更時,沐浴更衣。十四日中午,師面西安詳捨報。臨終前,猶不忘諄諄告誡身邊弟子:「我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
師遺著有《省庵禪師語錄》二卷,語錄中收有《勸發菩提心文》、《涅槃發願文》、《勸修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及銘讚詩偈等五十多篇。另有《西方發願文注》及《東海若解》等著作。最後,謹恭錄印光大師為師所作之讚頌,一則藉以彰顯師之功行,一則祈願有緣見聞者悉發見賢思齊之心!讚曰:
「四十八願,仰效彌陀。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娑婆;振起蹉跎,證波羅蜜多。深入經藏難親證,徹悟心源力弘淨。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詩示佛令。發菩提心為前導,真信願行為後勁。若能具此殊勝法,即生超凡而入聖。」
(文據《高僧行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