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2月29日訊】在許多家長還想著如何把孩子送入名牌幼兒園、重點小學的時候,河南省南陽兩位家長開始了結對在家帶孩子上課的實踐,並打算把孩子帶至高考。
據《大河報》報導,「在家上學」近年早已成為社會熱詞。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存在大量學生在家上學的案例,涵蓋幼兒園至高中各個階段。在家上學熱的背後,是許多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諸多不滿與無奈。
孩子不用再擔心上學遲到
從去年起,36歲的李宏偉辭去教師職務,專門帶著7歲的兒子林林「在家上學」,授課地點在離家20分鐘車程的一處借來的房子裡。在那裏,還有一位女孩聰聰一起上課,兩位家長一位教文科,一位教理科。
聰聰比林林大6個月,比起同齡小孩,兩人都更敦實。用李宏偉的話說,這是因為在家上學睡眠好,沒耽誤長身體。
教室是間約30平方米的屋子,沒有暖氣,沒有鋼琴,甚至沒有黑板。幾張課桌貼牆擺著,上面散放著幾本「新理念」小學教材。一個單櫃立在另一側,裡面擺著幾十本書,有孫瑞雪的幼教書籍《愛和自由》。牆上掛著4幅地圖:南陽、河南、中國、世界。
與南方城市在家教育所給人造成的天價開銷印象不同,這裡的條件很普通,稍顯奢侈的是一人一台筆記本電腦,不過,80%的時間被用來教學,偶爾會給孩子們玩遊戲。
「老師」很少佈置家庭作業
這是一堂英語課。兩個孩子安靜地坐在桌前看書,教材是新概念英語。兩人課程並不一致,林林學的是一年級,聰聰則是三年級。老師李宏偉的話不多,孩子們更像是在自學,遇到理解不了的情況,才會發問。
李宏偉認為,這樣才回歸了教育的本質: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只會灌輸的老師。
一小時很快過去了,接下來是半小時的休息時間,孩子們很輕鬆,跑來跑去,也不用再把父親喊做老師——那是上課時間的必須。
接下來是一堂動手課,由聰聰的爸爸程傳濤做老師。一堆淺黃色的吸管和皮筋,在三個人的手裡很快變成了各種幾何模型,孩子們在爭論,究竟是像房子還是火車。
中午11點半,放學時間到了,兩個孩子兩手空空,蹦蹦跳跳跟著父親回家吃飯。他們基本不用書包,因為老師很少佈置家庭作業,即使有,也與作業本無關,或者是觀察一種生活現象,或者是上網搜索某種事物,充滿趣味而不費時間。而從這個學期起,他們也像其他孩子一樣盼望週末,因為父親們安排的週末實踐活動是去參觀南陽各縣的名勝古蹟。
「孩子腳大,學校鞋小」
李宏偉1999年從信陽師院畢業後,在南陽一所民辦高中當了10年的英語老師,辭職前已是教學骨幹,月薪三四千元。然而,他的思路與學校教育卻越走越遠,特別是2004年林林出生後。
「我發現,有主動性和計劃性的孩子在學校很難找,一個七八十人的班有十個就不錯了。」李宏偉覺得,應試教育主導下的孩子就是養雞場的雞,沒有一點主動和憂患意識。
李宏偉不希望林林也變成這樣。他沒讓孩子上幼兒園,而是利用工作閒餘陪孩子識字、玩耍。他發現,孩子不僅玩的時間比學校多,學習效率也很高,林林在4歲時識字已經達到2,000個,可以看報紙,動手、思考能力也比較強。
2010年9月,李宏偉把兒子送入一所公辦小學讀一年級,但兒子對學校的授課方式已明顯不習慣,懼怕去學校,「孩子腳大,學校鞋小」。
一文一理,一拍即合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宏偉遇到了打算帶著女兒「在家上學」的程傳濤。程傳濤從南陽師院物理系畢業,當過三年高三老師,後來從事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每年都會帶一批中小學生參加全國性科技創新比賽,多次獲獎。
因為自身工作的原因,程傳濤幾乎去過南陽市所有中小學,與許多老師頗熟。對學校教育的「洞悉」,讓他萌生了自己帶孩子的念頭,「我並不想用自己的時間去教孩子,但對學校實在是不信任」。「在學校,孩子們的動手興趣和創新能力總是被有意無意地弱化。」程傳濤說,一位校長曾告訴他,學校的科學課老師都是「老弱病殘孕」。還有一所學校為應付科學課考試,直接把答案寫到黑板上讓孩子們抄。
在程傳濤看來,在家裏,他的科普教育可以讓孩子真正得到全面發展。李程兩人一文一理,一拍即合。
一張試卷打消媽媽的顧慮
2010年秋,孩子們的在家上學班開課了。此前,李宏偉悄無聲息地辭了職,沒有告訴同事原因。程傳濤則利用業餘時間為倆孩子上課。
李宏偉讓妻子從附近一所公辦小學裡借來了期末考試卷子給孩子做,她自己監考、改卷。結果,兒子語文得了95分,數學得了97分,參考學校80到100人的大班標準,屬於「優秀」。
讓她寬心的另一點是,雖然教學方式迥異於學校,但孩子們並不完全拋開學校教材,只是只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剩下的時間自由安排。程傳濤說,外界一些在家上學的案例中,孩子們學的都是自編教材或者單純讀經,他覺得太脫離現實,「學校教材並不是一無是處」。
程傳濤坦言,孩子們有時會覺得孤單、冷清,有時課時過長、任務量大時也會分神,但課程和進度是靈活的,可以隨時調整。而最近,他也在和李宏偉反思,如果再多幾個孩子來一起讀書會不會更好。程傳濤稱自己不缺理論,缺的是堅持。不必刻意追求上北大、清華,孩子也會是健康的,更會是成功的。「孩子將來考個三本也接受。」
在家上學風生水起
不獨是南陽那對家長,近年來,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學的例子。在家上學話題,時見報端。
2009年,浙江義烏商人徐雪金放棄自己打拼的公司,在家辦起「學堂」,專職教育兒女。他創辦的「在家上學聯盟」網站已成為國內在家上學者最大的聚集交流地。
在家上學熱也引起了教育領域關注。網上最近就在進行一項有關在家上學的網絡調查,截至2月24日,調查顯示,有77%的家長曾想過「在家上學」,但條件有限未能實施,7%的家長已經在實施,僅有16%的家長認為學校的教育模式最適合孩子。
低調、小規模是在家辦學的主流
與網上的熱絡交流氛圍相比,現實中,在家上學的踐行者卻多很低調。
今年年初,鄭州市10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在郊區農村租下了一塊場地,辦起了自己的幼兒園。這些孩子基本同齡,家長則多是在職教師,因此,這些孩子將比外面那些「集中營」裡的普通孩子幸福得多。不過,他們並不願意為外界所知。
鄭州市區另一家奉行華德福教育理念、在圈內小有名氣的幼兒園頗受家長追捧,不過,其人數始終控制在幾十人。其負責人在幾經權衡後,婉拒了記者造訪的請求。據他透露,學校並沒有註冊,飽受鄰居投訴苦惱,「有關部門已經來查過幾次了」。
不少在家教育機構的創辦者,也在有意控制著規模。鄭州市三家由家長出於教育自己孩子而創辦的幼教機構,所帶孩子多未超過12個,少的只有幾個。
今年28歲的小曾,2009年在深圳打工時,接觸到了在家上學理念。年少時曾有厭學經歷的他,不僅為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所震撼,也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投入的事業。去年下半年起,他在鄭州集合了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師,準備開辦一所有別於學校教育的小學堂。最近低調地開張了,宣傳多在網上進行。創辦伊始,小曾就感受到了體制外辦學的困難,政府的辦學條件對規模、場地、教師資格有嚴格的要求,學堂很難達標,而如果追求達標,獲得學校資質,教學內容和方式基本上還得回到體制教育上來。這也正是目前國內私人學堂創辦者所面臨的操作悖論。
當然,在家帶孩子也不缺少失敗的例子。此外,在家上學也意味著在精力和金錢上遠比學校高得多的投入。
學者認為應嘗試立法許可與規範
今年1月上旬,第二屆在家上學自助教育交流會在蒼山學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位家長和教育界人士參會,一些教育研究機構也給予跟蹤關注。調查顯示,對於能否接受在家上學現象這一問題,80.61%的參與者表示能接受,認為這是一種新教育模式的探討。
面對持續升溫的在家上學話題,教育部門其實很尷尬。教師是踐行在家上學的最大人群。此背景下,一些學者提出參考國外做法,應當考慮立法許可與規範在家上學。
眾所周知,國外一些地方比如美國就允許在家教育,但其為家庭教學建有標準。而在中國,在家上學立法就很複雜。
(責任編輯:葉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