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2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蕾劍橋市報導)根據著名旅英華裔作家張戎的自傳體小說「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又稱「野天鵝(Wild Swans)」一書改編的同名舞台劇現正在劍橋市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上演。17日晚,受主辦方A.R.T邀請,部分波士頓中西方媒體記者觀摩了《野天鵝》劇。該劇將在波士頓連續演出一個月(2月11日-3月11日),之後再轉往倫敦繼續做世界巡演。
此劇主要描述張戎一家從1948年到文革結束的30年裡遭逢的種種動蕩經歷。原作獲得了NCR書獎,以及英國年度書籍獎。迄今已翻譯成36種語言,售出一千三百餘萬冊,
該劇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內容,即通過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故事濃縮和再現了一段特殊的中國歷史,更是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把這種歷史過程的宏大回放在小小的舞台上。
從中國1948年到1978年文革結束前的歷史,將整個劇情分為六個階段,十二個場景。讓人驚嘆的是舞台場景的切換在非常自然的情景過度中完成,沒有一點突兀的感覺。無論是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南方的集市,還是文革結束後城市建設的喧囂,中途沒有一次謝幕,可謂一氣呵成。該劇的某些場景還應用了舞台動態聲像背景,在擴展空間的同時,視覺上強化了主人公所處的一個象徵性的時代。
演員的表演全部講英文。儘管對中國觀眾來說,通過外國語言來再現純中國背景下的故事及人物不是最佳的選擇,但考慮到現場占絕大多數的西方觀眾,也就釋懷了。好在英語對白仍對人物個性及內心世界的刻畫總體忠於原著,這從現場觀眾的反映中便可看出。當舞台上反映政治運動中人們互相檢舉揭發、親人之間背叛、落井下石時,觀眾席中發出驚愕的唏噓聲。當劇中反映人們在政治學習中自我批評,向「黨」表決心,或大躍進中浮誇風泛濫、虛報謊報成績時,觀眾席中不斷傳出哄笑聲。當演到文革中主人公家庭被抄家,父母被批鬥,滿台被毛的頭像、紅旗和政治口號淹沒時,全場沒有人再笑了。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壓抑和悲哀。
演出結束後,記者採訪了一些西方觀眾。家住布魯克林的Mia Lonik和夫婿及朋友三人同觀演出。她表示已經讀過「鴻」書,非常喜歡,所以慕名來看。她覺得舞台的背景效果,特別是動態聲像背景組圖非常震撼。舞台劇進一步強化了她在書中所感受的。但畢竟是一種淺表的、簡要的再現,要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她建議還是要讀原創小說。她特別提到,當故事講到文化大革命那種瘋狂的群眾運動,極少數保持了理智和良知的人們不得不被迫屈服於這種野蠻和愚昧、滿台的紅旗和毛像淹沒了個體的精神,她有一種要哭的衝動。
她的夫婿Ed Needell認為演出非常成功,特別是舞台效果和編劇。那種強烈的舞台氣氛渲染和對人物的刻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共產主義制度下人們的壓抑、痛苦,以及對人性的摧毀。「這是人性的恥辱」,他擁有一家鞋業公司,經常往返大陸和北美。他說,中國的現行政治制度在許多地方還是老樣子。他的許多中國朋友都很幸運來到美國。很不幸他當天所看到的,以及現在在中國所發生的,都是真實和令人沮喪的。
Mary Campbell是位英語教師,對世界史非常感興趣。她說《野天鵝》劇和反映前東德政治氣候的劇目《麵包與玩偶》有得一比。她坦言,看完這齣劇,令她感到沮喪。「你知道,我們的國家同樣面臨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問題。但我從這個劇中看到人們從最初對一個基本願望的追求(貧富平均),卻導致了人性的大災難,這一切演變成一個巨大的悲劇和苦難。這一切都是反人性的,太可怕了。我對此感到彷徨。」
《劍橋地方報》報導指出﹐《野天鵝》劇組主要製作人員中不少都在共產制度下生活過。比如錄影背景設計師王工新(音譯)生於1960年的中國,從小父親被勞改,由母親一手撫養成人。舞台總策劃Miriam Buether出生在東德,對共產主義年代有很多相似的感受和經歷。
查詢《野天鵝》演出詳情,可上網americanrepertorythea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