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沈玉清綜合報導)臺灣《講義雜誌》21日公佈2012年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8成6的臺灣受訪兒童感覺幸福,創12年來新高。而臺灣北部的小孩幸福感最高,東部小孩幸福感較低。
8成6臺灣受訪兒童感覺幸福
據中央社報導,臺灣《講義雜誌》去年11到12月,調查了2000多名臺灣國小三年級到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共發出2300份問卷,回收2250份,信心水準98%,正負誤差1%。
台灣孩子幸福嗎?調查結果發現,有86.6%的受訪小朋友回答「感覺幸福」,創12年來新高,北部地區兒童有89.1%回答感到幸福,南部兒童也有85.2%回答感到幸福,東部地區兒童回答感到幸福的比率最低,只有78%的受訪兒童認為幸福。
調查發現,小朋友不幸福時的宣洩管道,男生大多是玩電腦、看電視,女生則是告訴家人,遇到困難時,有3成3會找父母幫忙,7成5小朋友認為上學是幸福,比去年下降2.1%,是12年來最低,不喜歡上學是因為功課繁多及被老師罵,調查也發現7成2小朋友有參加校外補習,超過8成7小孩會上網,5成5以上每天看電視超過1個小時。
調查顯示,小朋友覺得「母親」最能帶給他們幸福,佔36.9%,其次是父親23.4%,再其次是祖父母;而和家人一起出去玩,不論是出國、郊遊、旅行、釣魚、爬山,都能讓孩子感到幸福。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說,調查已連續12年,時空環境差很多,現在出生率下降1/3,父母普遍晚婚,相對照顧孩子的能力比過去更好。
發現有超過8成6小朋友感到幸福,比去年成長2.3%,創12年來新高,其中,北部小孩的幸福感最高,南部地區小孩的幸福感下滑,對小朋友來說,有3成2認為幸福就是「溫暖的家、父母關心,還有與父母同樂」。
中國孩子很辛苦 幸福指數偏低
據大陸媒體網站報導,中國孩子在學習上的辛苦已是不爭的事實。全國人大代表王洪軍這樣描述孩子們繁重的學習生活:週六和週日早晨8點半前在馬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上各類輔導班的;工作日晚上8點半以後還在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下了輔導班回家的。
一項統計顯示,中國現有16歲以下兒童3.8億人,全國中小學生中參加過相關學業輔導的比例已經超過了63%,而中國家庭開支中三分之一用於教育。
「你認為中國孩子幸福指數過低的原因是甚麼?」鳳凰網對此發起網絡調查,至今共有31584位網民參與投票。
結果顯示,「學習任務太重,考試壓力太大」得票最高,有20766票,占總數的44.3%;居第二位的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有11172票,占 總數的23.8%;「『中國式』的嚴肅課堂教育」列第三,有22.6%的網友投票;8.7%的網友認為是「獨生子女無法避免的事實」導致中國孩子幸福指數過低。
不少代表委員指出應試教育是導致孩子幸福指數低的「罪魁禍首」。
被應試教育壓得喘不過氣的老師認為,孩子們離開了學校就應該是幸福的了,但是,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登峰卻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他說:「孩子們幸福感的缺失最大原因來自父母。孩子們很可憐,他們基本上沒有甚麼可以感到幸福的事情。」
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不過很多網友都認為,恰恰是家長讓孩子不幸福。一位大連網友說,中國孩子的幸福指數太低是因為家長不合格。宜賓網友「陪你坐一會」也持類似觀點:中國孩子的幸福指數太低,最根本的原因是學校和家長把孩子當成了學習的工具。蘇州網友「泥螺」則說得很具體:孩子幸福指數低,關鍵是父母強迫孩子上了若干培訓班,弄得孩子沒有玩的時間,而父母還自以為對孩子很關心。
孩子不幸福 缺少父母精神層面關懷
中國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中國家長問得最多的3個問題是:作業做完了嗎?怎麼這麼晚才回家?和誰出去了,男的女的?這些看似關心孩子的問題,恰恰體現出對孩子精神層面關懷的缺失。
幾年前杭州一中學公佈了對全校學生展開的幸福指數調查。結果顯示總分100分的記載卡,一些學生只得了70多分。特別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些記載卡只有70多分的學生,不少是家庭條件富裕,成績也不錯的孩子。其中一個幸福感很低的孩子提出的要求是:「我只是希望週末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遊,哪怕逛逛西湖也可以。」
王登峰也強調,現在的很多年輕家長對孩子「只生不養」,孩子出生之後就把孩子扔給祖父母或是保姆,殊不知對孩子來說擁有再大的房子,再多的玩具,都不如跟父母在一起講故事更加幸福。
一位新加坡網友也參與調查,他認為「中國大部份的父母也許要接受教育學的教育。父母是否有教養、有修養、有道德將極大影響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