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2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中國移民常素平參加了革新職業規劃協會(PCPI)2月份在多倫多舉辦的求職交流會,為了在加拿大找到工作,她曾改行。正如PCPI總裁羅島(Silma H Roddau)所說:「我們對這麼多人出席感到高興,看到這麼多有技能的專業人士還沒能找到本行工作,又感到悲哀。」
研究發現,正在工作的專業人士中,34%的人稱,他們的雇主沒有資源去解決職場文化及新加拿大人的問題。雇主招工方面,只有45%的機構有評估申請人資格的能力,包括面試、測驗、海外教育服務、技能演示、背景及推薦人核實等。不過,在擁有多元化政策的機構中,71%的雇主稱他們的計劃成功或很成功。
羅島稱,雖然雇主知道僱傭這些新加拿大人的好處,但公司的多元化及招工政策仍不足以吸引及發揮這些人的長處。這些人才需要多了解加拿大的職場,雇主也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主要的原因,羅島說,是因為大部分小公司沒有資源實施多元化政策,有些公司雖然只是紙上有這些政策,但未能執行。「但是,公司有必要使海外受訓專業人士融入職場。」她說,「我不認為公司的大小是個問題,小公司的老闆也應該有針對移民的職場政策。」
雇主對移民的經驗比證書更看重
該研究還發現,雇主對移民的經驗比證書更看重。被調查的專業人士中,大部分是憑著他們移民前的工作經驗及資格獲得錄用,但他們獲得的工作,大部分與移民前幹過的工作完全不同,或只是有點類似。
常素平2004年從歐洲移民加拿大,在國內學英美文學專業,有相應的大學教學經驗,在歐洲還讀過部分教學法碩士課程。來到加拿大後,她發現,如果去學院教書,她的學歷不被承認;去中學教書的話,也要重新讀大學。
最後,常素平決定到喬治布朗(George Brown)學院去讀了一個職業發展顧問的課程。在這個課程的實習期間,她被雇主留用了。「我是比較順利,沒有很多找工的經歷。她說,「實習的時候,雇主看到我能幹,就留用了。」
常素平當時的工作是移民就業輔導,包括提供講座,職業測試及就業前景分析等,也包括幫雇主挑人,看簡歷,面試申請人等。她說,很多雇主從申請人名字上看出是華人或少數族裔人士時,就想知道他們是否有加拿大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經驗,「要是沒有的話,根本就不考慮你。」
她說,她看到的一些報告也是這麼說的,如果簡歷上顯示的是移民名字,就會使機會減少40%。
常素平說,她當時獲得聘用,是因為在那機構裡實習,老闆看到了她的工作情況。「如果只是遞交了一份簡歷,我覺得能得到那份工作的機會也不會很大。」
PCPI已經做過5次類似的研究,羅島對大紀元說,所有5次研究都包括了這些專業人士以及雇主的反饋。這些雇員及雇主的觀點有不一致的地方,但5次研究的共同之處,是這些專業人士與職場文化的溝通始終是一個主要的挑戰。
交流技能及加拿大工作經驗更重要
羅島稱,這次的研究顯示,82%的雇主最重視的是求職人士的交流技能、工作操守、態度、職業素質、技術和特定工作技能。
常素平表示,據她的了解,加拿大的雇主不是那麼注重移民在海外的教育及工作背景。她說:「像我那個老闆,不管你在國內做過什麼,主要看在加拿大學了什麼,有過什麼工作經歷。」
她說,雖然雇主聘用一名新員工後,還有幾個月的試用期。但因為這幾個月內,新員工都是在學習階段,對公司沒有什麼貢獻。「你費盡心思把他培訓完了,你發現他不合格,你讓他走,然後再重新招人,重新培訓。」她說,「那影響可大了。」
常素平說,所以雇主在招人的第一步,「對新移民抱懷疑態度的特多。他們能不能幹這些工作?語言上有沒有障礙?」
雖然常素平來加拿大後,自己也沒有做海外資歷的認證,但對於她的客戶,她還是建議他們去做認證。她說,海外的工作經驗,老闆會看的,有幫助。但如果沒有這裡的教育背景,就比較難被考慮。
說到交流技能的作用,常素平稱,有些中國移民不太會表述自己,可能會被看作工作能力有問題;不能與同事相處,也會出問題。
她提到一個華人的就業經歷,午餐時同事在一起吃飯,這人總是坐得離大家遠遠的,一個人獨自吃。時間長了就出了問題,這位華人因此失去了那份工作。「老闆也不喜歡你自我隔離。」常素平說,「時間長了,大家就會猜測,是否他討厭我們?」
因為政府縮減移民服務,常素平已經被裁員。因為在找工作,她參加了PCPI在多倫多舉辦的求職交流會。她稱,這些交流會對找工有幫助,有成功故事的分享,有職場信息的介紹,也有人講解如何做好準備才去找工。
羅島則說,對於在找工的海外受訓專業人士,他們需要改變舊的找工方式,要多使用人際網絡;要找那些能獲得有關的加拿大經驗,有機會融入加拿大文化的工作。不要放棄做義工的機會,義工工作是達到這些目標的途徑之一。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