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的產品通常還是能用
以前可以用品質差異化品牌,因為最佳與最糟之間的差距龐大,顧客很容易辨別。但那些日子已過,永不再回。因為不久前,各公司開始向低劣品質宣戰。
一夕間出現大批品質顧問,帶著一大袋的程序、標準、工具、課程與書籍,協助公司對抗並打贏這場品質戰。
看來他們成功了,因為所有領域的最高與最低品質中,產品間的差距已大為縮小,使得品質變得幾乎無關緊要。
不僅差距縮小,連整體品質也提升許多,以致現在實在很難買到真正的壞產品。不過,劣質服務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們會在下一章討論。
不論公司用或個人用,看看周遭自己買過的產品,試著找出每個領域中最糟的產品,看其品質是否糟到不堪使用,或無法執行原本設計來執行的任務。要達成這個目標應該壓力很大。
市面上最糟的刮鬍刀是否糟到讓你的鬍子刮不乾淨?雖然不見得會跟最新的吉列鋒隱五片刮鬍刀面系統(Gillette Fusion five-blade system)一樣乾淨,但我們打賭還是能將你的鬍子刮乾淨,而且不會糟到讓你出席重要會議時,卻看起來像完全沒刮過鬍子。
其實,刮鬍刀已經好到連創新大師吉列都覺得很難在品質上突飛猛進。最新的鋒隱很棒,但與之前的刮鬍刀之間的差異,起碼在我們看來,並不是很明顯。
當傑基改用鋒隱時,並沒有人跳起來對他說:「嘿,你的臉今天看起來真的很滑順!新的刮鬍刀?」
市面上最糟的影印機比全錄糟很多嗎?我們不知道。傑基有次接到請求,就五份由五個不同機器印出的影印文件,依其品質加以排名。
他很難分辨這些文件。如果那個排名測驗他必須做五次,很可能他每次的排名都不一樣。影印機的品質已經變得如此接近了。
現今市面上最糟的汽車可能比二十年前的任何高級車更可靠。甚至市面上最糟的電腦也可以做到你要求的任何事,包括收發電子郵件、上網瀏覽、下載、聊天、視訊會議、文字處理,以及在電腦上所做的其他一般事務。
我們甚至不知道市面上最糟的電腦是什麼,因為我們只買IBMThinkPad筆記型電腦,做為公務用。但我們猜想,即使是市面上最糟的筆記型電腦(就你所知,很可能是ThinkPad)也還算好用。
市面上最糟的推土機還是能用可接受的方式完成推土任務。現今市面上最糟的噴射引擎仍然可以讓飛機升空,並協助飛機停留在空中。
現今市面上最糟的X光機器仍可清楚照出胸腔X光照片,而不會在照射過程中殺死人。
現今市面上最糟的數位相機可能比五年前最佳的數位相機要好。現今最糟的鈑金機器仍然可能自金屬板中沖壓出複雜的形狀。
你該了解到,當最佳與最糟之間的差距已如此戲劇化地縮小時,如果缺乏品質,你就慘了。如果只靠品質差異化自己的品牌,會更慘。
標竿學習拉近對手距離
即使你可以將與競爭對手間的品質差距,擴大到人們可以輕易察覺差異的地步,還是存在策略性的問題:人們是否願意為此種品質付費?畢竟,報酬遞減法則指出,越接近一○○%時,獲得增值利益就會越難且越昂貴。
所以,當現在多數產品品質都很高時,企圖在品質上突飛猛進必定會非常昂貴,而此花費一定會轉嫁給顧客。他們願意為極高等級的品質付出更多嗎?未必。
這就是公司實施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的原因。他們查明在真實與觀感上,自家產品如何對抗競爭對手,並據以做出回應。
這不只是居劣勢者的必要之惡,以精明著稱的奇異前執行長威爾許在《致勝》一書中,就公開表明鼓勵部屬實施標竿學習。
藉由標竿學習,公司訂下要擊敗(或達到)的目標,而且要有良好理由。顧客也一樣,毫不留情地比較品質、價格、性能,以及其他所有認為重要的事項,以便決定如何購買。
當然,整體標準提升了,最佳與最糟之間的分水嶺也縮小到品質已不再是差異化因子的地步。
然而,標竿學習不能獨攬品質暴升的全部功勞。過去,公司可以針對業界最佳者進行標竿學習,卻仍無法縮小品質的差距。
現今,先進又可取得的技術大增,突破性產品上市之後,只會被競爭對手加以分解、分析、進行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ed),然後做得更好。
不消幾個月,更便宜、品質更高的產品就可能上市了。競爭者分析就是變得如此嚇人。
日本早期的消費性電子公司與汽車製造商就是如此闖出名號。他們針對已有聲望的美國與歐洲品牌進行標竿學習,並逐漸縮小品質差距,直到能夠在品質上超越對方為止。
但,現在卻是美國與歐洲品牌針對日本品牌(以及彼此)進行標竿學習,以縮小品質差距。
當年日本品牌對美國與歐洲品牌所做之事,現在則由韓國品牌對日本品牌做同樣的事。三星與現代汽車的崛起就是遵循這類既定模式。誰說來自中國與印度的後起新秀不會對韓國公司做同樣的事呢?
現在,中國的汽車、消費性電子與家電用品在品質(或觀感品質)上,仍落後日本與韓國競爭對手一大截。
基於標竿學習與技術不斷進步,使得製造任何類型的高品質產品更容易、更快速、更便宜,因而,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太久。
高度複製化的世界
品質已經變得很容易為競爭對手複製。同樣地,你也很容易複製競爭對手的品質。當你以如此易於複製的事物做為差異化因子時,這個差異化因子就不會持久。
全球化讓公司享受更大的規模經濟,生產成本降低,公司可以更容易、更便宜地購買到所需機器與軟體,使生產設備自動化並製造高品質產品。你能做到的,競爭對手也做得到。
近來,工廠營運不使用電腦控制機器人與雷射導航設備者已是例外。此外,代工業的興起,意味著許多公司外包自家產品的生產。代工廠能為你做的,也能為你的競爭對手做。
品質已變得易於複製且標準化。對「以品質做為差異化因子」大隊而言,這又是一大打擊。
不論所討論的產品是如隨身碟般的簡單裝置,或如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般的高度精密硬體,或如鑽油平台般的超級昂貴設備,都無所謂。
任何人都可以購買所需專門技術與工具,複製任何產品達到特定的品質水準。
品質已不再是差異化因子。品質已成為必備,已經商品化。
過去品質好的產品可能讓顧客驚喜,現在的顧客已習慣於期待高品質。即使顧客購買非常便宜的產品,還是會期待品質。
便宜並不代表人們就會原諒低劣品質。
對你而言,這意味著你必須更努力找出真正差異化自家品牌的方式,在一片差不多產品之中脫穎而出;還會發現在不斷改良這方面,你需要跑得很快,工作得很努力,只為了跟上市場。 @(待續)
摘編自 《再貴也能賣到缺貨的祕密:讓好品牌一秒現形,顧客立刻買單的13大策略》 商周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