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崇生上海1日電)「再不保留老房子,下一代將不知道魯班是誰」!上海薈珍屋藝術中心是創辦人趙文龍的私人博物館,他不只收藏明清傢俱,還收藏房子,把大陸各地拆掉的庭園古宅,在上海重建。
一向低調的趙文龍同意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是他首度接受華文媒體採訪。他說,「房子」與「建築」有別,要被稱為「建築」,必須有特色及歷史,上海的弄堂老房並不是都值得保存,因為城市必須求發展,只有優秀的老建築、老傢俱才有收藏價值。
趙文龍指出,一幢歷史不悠久的新房子只要名人住過、有故事,也都應被保存。就像作家張愛玲住過的常德公寓,房子不到百年歷史,但因為是名人故居,被上海列為優秀歷史建築。
北京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故居日前被拆除,引發爭議,上海老建築與城市建設的取捨也一直是話題;為此,趙文龍走遍江南,將當地政府列入拆除的特色老房,自行雇用專業技工小心拆解,再重新如堆積木般在上海覓地重建。
對木製傢俱及建築情有獨鍾的趙文龍,15年前租下上海九亭工業區內一塊近1公頃的土地,陸續重建雙層亭、徽式建築、斗拱式飛簷及上海特有的石庫門等建築;今年還預定重建面積約1700平方公尺、屬木造的明朝官宦私宅。
他針對為何重建這些老房子表示,如果再沒有人保留中國的傳統建築,下一代將不會知道魯班是誰、不會知道魯班在中國建築工程的地位與智慧有多高。
趙文龍指著自己10幾年前重建的雙層亭說,過去能擁有這樣的休憩建築,肯定是非富即貴的人物,他花了人民幣40萬元重建,「還好當初有作」。
他指出,現在飛簷興建技術就快失傳,老師傅逐漸凋零、年輕人怕苦不肯學,因此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參觀過他的庭園後,知道什麼是中國的老建築。
在採訪中,趙文龍首度開放倉庫,展示上萬件的桌、椅、床等明清傢俱,其中還包括一件他最珍藏的「中式保險箱」,是武俠小說裡鏢局才會使用的物品。
趙文龍的祖父,曾是上海黃家花園(現桂林公園)的花藝師,父親也曾在此工作,讓他從小耳濡目染在庭園中長大,進而如此熱愛古文物。如今,他的女兒也繼承衣缽,跟著蒐集明清文物。
趙文龍說,1994年他認識一批台灣蒐藏家,啟發他「垃圾變黃金」的概念,而台灣人保留了有深度內涵的文化底蘊,以及華人重禮貌講道德的精神,是大陸年輕一代缺乏的,必須透過對文化的熱愛來薰陶。